English

批评理论

2002-04-03 来源:光明日报 匡钊 我有话说

“批评”这两个字的使用,在以往我们的印象当中十之八九与文学活动有关,所谓的批评家们,他们施展才华的基础也都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围绕小说、诗歌、戏剧等等展开的话语,构成了以往批评活动的主要内容。但时至今日,“批评理论”所意味着的种种,却已远非限于文学领域之内,这种变化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于西方,现在它对于中国的专业人士们也已不是太陌生的概念了。

像很多近几十年来流行于学术界的理论思潮一样,我们也难以对“批评理论”给出一个简单清晰的定义。作为一系列相当异质的话语的总和,“批评理论”从很多不同的角度,以相当多样化的模式,涉及到包括文学、哲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建筑学、电影艺术和绘画,甚至音乐在内的无数错综复杂的表现形式。我们惟一可以保证的就是,批评理论在处理上述那些表现形式的时候,自觉地运用了统一的方法,所关注的是所有形式的文本特征。自从上个世纪后期世界进入被人们称为“后××(资本主义、工业、现代)”社会,社会生活在我们的眼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正在被完全的文本化。世界展示给我们的所有那些符号,本来被认为只是覆盖在一个社会实体之上的外衣,而现在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原本万世长存的实体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给我们一个由各种符号编织起来的世界文本———退一步说,即使不去关心实体的存在性,近年来能真正引起人们兴趣的,也只是符号或话语的帝国而非早已失去新鲜感的现实。

在文本资源中成长起来的“批评理论”,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分野,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哲学、文学、社会学或艺术学——都因为他们对于不同类型文本特征的考察而成为批评理论家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往的学科差异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总的来说,“批评理论”对于文本的艺术或审美等传统价值不感兴趣,它关注的是文本本身的特征,文本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批评活动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充满焦虑、矛盾和不公正的现代社会里,面对断裂的传统、虚拟的数字时空、缺乏个性的“单向的人”,在这个被文本化了的世界里,针对具体话语——一篇小说或一次商业营销活动——展开的批评,是我们得以反思和解释自身处境的主要方式,批评理论家们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介入”世界,虽说这种“介入”早与我们以往所习惯的方式大相径庭,但毕竟某种程度上的言论的自由比行动的自由更容易获得,只有较低的风险并需要较少的勇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