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险大自然 探索文学形态

2002-04-03 来源:光明日报 翟泰丰 我有话说

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他的血与汗,每一个篇章都涵纳着他对大自然无限的情与爱,每一个动魄惊险的故事,离奇神秘的情节,都记载着他在危境中的勇敢与颤栗,每一个新发现,又无不蕴藏他灵感的火花。

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惊险的探险过程中,没有就探险而探险,更没有满足于探险中获得宝贵的资料,简单地创作古怪离奇、惊险又怕人的故事,而是在探险的过程中,思考着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重大哲理性课题,在探险中同时探索着在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新形态。

世界进入21世纪,就总体而论,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它将以前所未有的高新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并进而改变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将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存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具有广泛的民族特性。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新世纪世界多样性文化将在相互矛盾、相互激荡,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推动世界范围内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发展。多样化的文化将对多样化的世界作出贡献,推动建立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公正的多样共存的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化。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都将随着文化观念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推动其变化与发展。这就如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中国在政治上酝酿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的前后,新的文化观念与文化形态,就早已孕育于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一旦帝制被推翻,一场新文化运动就爆发了,首当其冲的是以鲁迅为旗手的文学革命,由封建礼教的文化观念,一跃而为民主、科学的现代观念,文学形态却迅雷不及掩耳般地由封建八股文变革为现代白话文,旧体格律诗变革为现代新体诗……。从这个历史性文化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拿来”西方文化,又有后来一个很长历史阶段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

西方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则以反神学、兴自由为基本内容,也大体上历经了一个历史的过程。

可以预计,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文化与文学的观念及其形态,都必将沿着新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呈现出更新文学观念创新文学形态的新形势,充满新的生机、新的活力。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敢于大胆创新。

正是从上述这个意义上说,大自然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在很长一个时期,由于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发展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我们就自然把很少出版的一些大自然探险文学和科普文学,仅仅作为儿童读物和普及科学知识读物。这在我国当前的生产力状态下仍然是需要的。但也要努力推动这种文学形态的发展。

就当今世界的文学发展而论,大自然探险文学却成为空前的畅销书。英国彼得·辛格所著《动物解放》被译为德、意、西、荷、法、日多种语言文本,1998年又译为中文本。他提出动物与人都应享有同样的自由“一切动物均为平等”的口号。美国葛雷克·派克的《走进非洲》、美国安达·科尔的《自然的见证人》,也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而美国夏勒《最后的熊猫》是外国人关注研究中国熊猫的著作,他先于中国生物学界第一次揭开了大熊猫的许多谜。美国著名作家伊利沙白、马歇尔·渴玛士的《狗的秘密生活》则提出了“狗的意识问题”,他认为狗与人有许多的共鸣。上述大自然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畅销书,显然有其历史必然性。

刘先平的这部《大自然探险系列》丛书,已经迈步于世界大自然文学行列,其作品审美视角更新,其情感独具中国特色,同样可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畅销书。他着眼于当今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精华,纵万物于生生息息。通过对大自然、生物和人之间生存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审视,探求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哲理。

就文体而论,这部大自然探险丛书,不拘泥于文学创作三要素,不集中于作家想象力,去构造一个充满神秘离奇的情节和编织一组相互冲突的人物故事。而是在文体上大胆创新,以第一人称的笔法,沿着对探险历程,在叙事中融小说、纪实文学、散文、报告文学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新文体,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既真实、又神秘,既惊险、又和谐,作者与读者共同享受大自然赐与的美,共同思考人类与生物合一生存的理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