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私与同情的和谐

2002-04-04 来源:光明日报 张荣 我有话说

人性问题是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一个基因。几乎所有思想家的理论最终都要还原到人性问题上来。伦理学更是如此,人性论是西方伦理学的元理论。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与人性论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说,伦理学与人性论的关系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关系,那么,经济学和人性论的关系是一种实践的现实联系,而伦理学是它们联系的纽带。一般而论,一个思想家只是关注人性的某一个侧面,并由此展开他对人性问题的独到理解。很少有人能够既研究人性的现实化表现,又能够提出一套完整的人性理论或者道德体系,而在二者的结合上提出创造性构建的思想家就更罕见了。亚当·斯密是一个例外,所谓“斯密问题”就是他在人性论和经济学上的双重贡献,类似于哲学上的“休谟问题”。然而,很长时期里,我们对斯密的理解和认识是片面的。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事业,这场改革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它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需要各种具体科学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人类认识活动进行再反思,因而也需要哲学和伦理学,需要人类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需要道德建设。因此,研究斯密的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就显得是那么的重要和迫切。

《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一书,就从斯密的自私与同情两种人性的和谐出发,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斯密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既有对斯密思想的客观诠释,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既有理论分析,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部关于斯密伦理思想研究的拓荒之作。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斯密的整个伦理体系。长期以来,学者们只是局限于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对他极具特色而且占主导地位、对近代功利主义伦理学具有建设性贡献的经济伦理思想重视不够,而在近代政治哲学中具有一席之地的斯密,其政治伦理思想在我国竟然长期被忽视。《追问》一书在完整论述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经济伦理思想和政治伦理这个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可以说弥补了以上缺憾。

该书对斯密伦理思想的某些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独立见解。比如,对所谓“斯密问题”的处理就颇具特色;第一次论述和分析了斯密关于公民权利、政府与权力、政治伦理准则等问题;对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分析也是较突出的,一方面从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分工、交换、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出发,对伦理道德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阐述了斯密著名的“国富论”中所蕴涵的伦理道德精神,论述涉及利己与利他、个人和社会、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等近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作者的论述是潺潺流水般的,有着一般学术著作所缺少的亲和度和感染力。

应当指出,该书的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斯密对18—19世纪伦理学特别是英法功利主义伦理学、对自由主义与启蒙运动的贡献究竟怎样,分析尚欠透彻。另外,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从斯密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中获得哪些借鉴?该书对此的论述似显不足。事实上,斯密对我们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也许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张荣: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

《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
王莹、景枫著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