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奖学生作文的背后

2002-04-04 来源:光明日报 韩小蕙 我有话说

《美文》杂志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已落幕月余,但有关它的议论和争议还方兴未艾,这是因为它有意无意触到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痛处———了解一下学生们的真心,现在还剩下几个孩子喜欢学校里的作文课?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他们真的不再热爱文学?……

作为评委,我参加了《美文》这次活动的终评工作,身临其境,感动于这个赛事的纯正高尚,特在此披露它背后的方方面面:

(一)大赛格调纯正。无论是主办方还是赞助方,都不是为了声名的炒作,也没有商业利益的考虑,举办大赛的目的,仅仅在于培养全球华人青少年对文学的热爱,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学幼芽,将文学写作的快乐还给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弘扬中华文化之举。

(二)赛事规程严谨。大赛采用淘汰制,第一轮从8万人中评选出400人,获“少年美文奖”,奖金1000元。第二轮再选拔出100人,获“少年美文优秀奖”,奖金1000元。第三轮选手赴西安现场作文,选拔出14人,获“少年美文大奖”,奖金2000元。第四轮再次现场作文,决出最后的“少年美文金奖”,奖金10万元人民币。最后两轮赛题是聘请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振彪先生出题,试卷当堂启封宣布,除他一人之外,事前谁也不知道赛题是什么。

(三)赛题显示水平。后两轮赛题各两道,任选其一。比如第三轮的一道赛题是,阅读下边的文字,以“流行文化”为话题作文:

日本没有帕瓦罗蒂这样的人物,却发明了卡拉OK;没有迈克尔·杰克逊,却发明了跳舞毯;没有斯皮尔伯格,却发明了青春偶像剧;没有毕加索,却发明了卡通画;没有比尔·盖茨,却发明了电子鸡;没有黑格尔,却发明了“脑筋急转弯”……这些日本流行文化,轻易地征服了中国。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人类来说,他们的每一阵时尚流感几乎都是发源于东京涩谷一带,所以他们号称“哈日族”。

这个题目具有相当的难度,重在检测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辩能力,同时检验他们能否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面前,正确作出自己的判断。其他三道题,一是对敬畏生命的认识,二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思考,三是关于互助的话题。顾振彪先生说,出题的宗旨有二,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二是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

(四)学生能力不弱。现场参赛的53名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有,面对这么难的赛题,在两个半小时中,全部完成了他们的文章。大部分都写了两三千字,个别的达到五六千字。有几人已经越过作文界线,进入了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境域。看得出来,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是相当强的,没有人发怵,相反人人都想争第一,好像写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仔细分析试卷,可以看到人人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初稿上勾勾抹抹很多,俱是心血之作。

(五)评审公正严谨。初评由《美文》编辑们共同完成。最终的两轮评选,15位评委都是全国知名的散文家、散文编辑,还有北大中文教授和陕西外院外语教授。阅卷采用匿名方式,每人先把所有文章认真看过,仔细斟选出个人认为好的,然后提交大家讨论,最后投票。评选过程一直是在一间公开的会议室中,多家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自始至终都在现场,评委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曾参加过多次各种评奖,这次是最认真、最严格、最纯粹、最公正的。

(六)巨奖花开三枝。本来按照赞助方最初的设想,大赛的金奖10万元只奖给一个孩子,但在评选过程中,被评委们自然而然地“颠覆”了。说是自然而然,是因为终评发现,进入最后的几篇作文,水平相差不是很悬殊;还因为评委们基本上都认为,10万元的数额对于任何一篇作文来说都过大,与大赛“推动少年写作”的宗旨不太相合,所以一致同意将巨奖共同颁发给3个孩子,以及他们的指导教师。

(七)大赛意义锁定。有人认为是通过大赛发现了几个好的写作苗子,将来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作家。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此次大赛的意义,恰好在于它的普遍性,能吸引8万之众孩子参赛,把写作的自愿还给他们,更把文学和写作的本源欢乐还原到他们心里,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现在学校的语文课堂里,还能有几多孩子视写作文为愉悦?

况且,这次进入决赛的选手,大部分都是理科班学生。而最后获金奖的三个孩子,一个想做生物学家,一个想当律师,一个对文科的各门类都有兴趣,他们均表示将来不以作家为职业,“因为作家的生活范围非常狭窄。”这说明孩子们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选择超越了相当一部分成年人。

(八)暴露如下问题。这次大赛也暴露出当下我们的中学教育和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1).“跟风现象”比预想的要普遍。比如模仿金庸武侠、模仿日本卡通、模仿去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等等,大部分作文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些流行文化的痕迹。这说明学生们的阅读面还比较狭窄,缺乏文学名著等铺就的底蕴。2).对一些基本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更没有独到的见解。如很少有人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哈日族”现象,有的观点甚至是很错误的。这无情地暴露了我们教育方法的一大根本弊病,即“结论式教育”而非“启发式教育”严重扼杀了青少年的动脑能力,包括珍贵无比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特见解等等。3).经不起挫折,个人意识过强。如在第三轮评比结果公布后,就有未能进入决赛的孩子哭鼻子,联想到每年高校都有大一学生因未能拿到前几名而自杀的现象,说明一些优秀生比较脆弱,只习惯于表扬而不能接受失败,也不懂得山外有山的基本道理,说到底这还是成人们对他们教育的失职。

(九)家长应该反思。这次从全国各地赴西安现场参赛的小选手共53人,令组织者没有估计到的是,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家长陪考成员,有一个孩子的陪考团竟多达4人。据说,这并非孩子们的本意,费滢同学就以“你去我就不去”阻止了家长的陪同。后来孩子们熟识起来以后,在一起快乐地跑来跑去,叽叽喳喳,家长更成为多余的人。

说实在的,我们的独生子女真的是被“倒2、2、1”害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吃苦耐劳精神,都被我们的百般呵护扼杀了。家长应该反思。面对这样大了的孩子,家长们应该做的,不再是生活上的无微不至,而是怎样从思想上、品格上、正确的社会观点上和孩子们沟通,为帮助他们明天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