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军事科研人才方阵

2002-04-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陈玉玺 本报记者 刘希全 本报通讯员 崔彬 我有话说

图为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研制的新型帐篷应用于野战部队


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全军唯一的野营装备和仓库机械化自动化装备研究所。组建20年迄今,该所科技人员共计完成220多项科研课题,有9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4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8多项成果正式列装,部分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许多成果填补了我军后勤装备的空白。他们研制的装备在部队作战、演习、训练和抢险救灾等重大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所野营装备研究室被总后勤部批准荣记集体一等功,该所被中央军委批准荣记集体二等功,并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赞赏。

每两人一个科研项目

瞄准战场设课题,立足部队搞科研,是该所始终坚持的科研方向。“九五”以来,所里每年都要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平均每两个人就承担一个科研项目。在有的研究室,甚至一人一个项目或数个项目,多为难啃的“骨头”。

他们攻关数年研制完成的高原暖风机,采用先进的点火技术、燃烧空气分配技术和风机变频无极调速技术,解决了高海拔地区燃料不能充分燃烧的世界性难题,可在20分钟之内使120平方米的帐篷内的温度由零下30摄氏度上升到18摄氏度,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原寒区部队野外取暖问题,使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成为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

他们研制成功的“30KW挂车电站”,采用了先进的故障自诊断、电子调速技术,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指挥作战、后勤保障的全天候、智能型电源装备。它可使一幢15层大楼内的500盏灯具大放光明,而发出的噪音只有45分贝,仅相当于一台桑塔纳小车发动时的声音,其降噪技术国际领先。

他们为野战部队研制的系列装备,如新型野战供水系统、野营淋浴车、野营厕所挂车、野战叉车、箱内作业叉车、新型冷暖空调车、空投水罐等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综合配套,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在宿营、供电、供水、空调、卫浴和野战搬运机械化自动化勤务等方面的难题,大大提高了我军野战生存和快速机动能力。

为了帮助部队掌握使用好新型装备,所里先后组成30多个技术小组,共400多人次,深入部队,巡回服务,并维护装备5100多台(件),摄制了装备教学光盘1万多套,编写装备教材2000多册下发部队,为部队培训技术骨干2000多人。

每人每年加班900小时

所长宋天军、政委张安发告诉记者:“多年以来,我们大力倡导‘建工所精神’,即倾心科研的爱业精神,通晓本行的精业精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勇于献身的殉业精神。”采访当中,建工所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科技强军无私奉献的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真切地感到,“建工所精神”已在全体科技人员心中深深扎根。

据统计,10年来全所科研人员每人年平均加班时间超过900小时,相当于每人每年工作了16个月!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出色地完成了军委总部赋予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

1998年8月,三江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急需大量帐篷,上级机关给建工所下达了40天生产700顶帐篷的紧急任务。700顶帐篷,超过了建工所正常情况下一年的生产任务量,要在短短的40天内交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所党委提出了“以抗洪精神支援抗洪救灾”的口号,并科学安排,周密计划,实行24小时流水作业,硬是提前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

他们就是这样全身心地拚搏着,奉献着。已5次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的高级工程师李振福,不顾年届花甲,11次奔赴新疆,行程13万多公里,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艰苦条件下搞调研,不讲吃住,不顾休息,不要照顾,光知工作,被边防官兵亲切地称为“三不一光”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朴实地说:“科技强军要从一件件实事做起,仓库官兵对仓库机械化建设的殷切期盼,使我不能闲下来。”

近年来该所先后有50多人次和10多个集体,受到上级和总部的表彰奖励。

全所科研骨干平均年龄36岁

给青年科技人员早压担子,使他们早日挑大梁,是建工所取得累累科技成果、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野营装备研究室34岁的青年工程师黄光宏,1996年西安交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调入了建工所。当时所里正进行“折叠式系列网架指挥帐篷”项目的研制工作,他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对帐篷的金属支撑网架进行力学分析,经过计算机反复仿真模拟,研究建立了设计系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网架的结构设计问题。对于这样一位青年才俊,所里积极培养,来所不到半年,就安排他出国进行技术考察,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他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今年3月,按照组织安排,他要赴美学习深造。当他得知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室里又上了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后,他主动请缨,表示要推迟留学或放弃留学。他领衔研制“自行式野营冷暖风机”,并终获成功。这一装备利用发电机发电、全封闭式压缩机制冷、发动机余热供热的方法在国内外尚属首创。

多年来,建工所千方百计从军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引进优秀人才,目前一线科研人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已达到41%。该所还通过离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出国考察和进修、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大力培养人才。该所先后有19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被总后评为“科技新星”,全所科研骨干的平均年龄仅为36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