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理学风要抓住“病根”

2002-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弘远 我有话说


对学术界愈演愈烈的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现象进行讨伐,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只是初步的措施,在我国真正培养出优良的学风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均属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均涉及学术道德问题,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好比适合毒菌生长的土壤,后者好比在土壤中滋生的毒菌。只有全面认识才有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对策。

所谓学风浮躁,就是崇尚虚浮、急功近利的风气。它和学术研究所必备的理智、沉稳、严谨、求实的风尚是背道而驰的。当前学术界中比较常见的浮躁学风有:

不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而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粗制滥造、只求数量、不顾质量,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为名、利、权折腰,各种利益都想沾边。

学术上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不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是看风向,赶浪潮。

热衷宣传与“公关”。在媒体上大造舆论,整日奔忙于游说活动,到处挂名推销自我。

在人才使用上重功利轻培养。在科研工作中把人当成工具,如有的指导教师一人招收数十名研究生。

如果说学风浮躁是社会风气层面上的表现,那么发展到学术腐败就是严重的违规行为了。其主要表现是: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除了直接抄袭外,更多的是在自己论文中有意抹杀前人的首创纪录,在集体研究成果中有意颠倒论文作者或申奖人名次,此其一。第二,弄虚作假、伪造科学数据。与剽窃相比,这种情况更隐蔽,因而也更危险。第三,大搞权学交易或钱学交易。有些人仗着自己拥有的权位或财富,谋取学术称号(如博士、教授、理事等)。而掌握这类学术称号授予权的单位也以之作为“无形资产”去换取权、利方面的回报。第四,利用手中权力践踏学术民主、垄断学术资源。如在项目评审、学术评奖活动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从而阻碍学术的发展。

从性质上看: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他们的差别在于逾越了一定的界限就发生质的变化。如当前盛行的科技人员“公关”活动,一般可视为学风浮躁的表现;但发展到权学或钱学交易,就是一种腐败了。

浮躁学风在我国已有相当可观的分布面,其数量之大、涉及面之广,不可低估。而学术腐败的事实尽管令人怵目惊心,但毕竟是学术界中少数人的行为。

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但发展到我国现今如此严重的地步,已不能仅靠一般的口诛笔伐,而是需要发掘其深层的根源,加以治本。尽管经济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必然侵蚀学术研究这方“净土”,但过于强调外因也不尽合理。上层建筑毕竟有不同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从内因的角度看,学风不正大概有四方面的原因: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贫乏、学术民主空气淡薄、学术道德法治空缺、政策导向有偏误。因此,应该针对以上四点寻求对策。

一要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一席之地。尤其在“文革”之后,过去几千年中国学术道德中的优良传统破坏无遗,而西方学术道德中的优秀成分又没有被很好吸收,反而吸收了不少糟粕,从而造成学术领域的无序状态。然而应当相信沾染不正学风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多数还是由于不明事理。只要我们注意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仍然能够培养出好的学术风尚。

二要发扬学术民主。发扬学术民主是去伪存真的有力武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至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术民主空气。近年有相当多的学术丑闻,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外先披露出来,这个事实很能说明国内学术民主的不足,值得我们深思。在缺乏民主的氛围中,一些学术评审活动异化成为少数人评功摆好的“庆功会”,缺乏严格的学术审查和评议。今后应当在学术评审中指出有关材料中的错误,特别是学风不正之处,这要作为一项硬性要求,并在会议中培养人人畅所欲言的风气。

三是建立学术道德规范。《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最近欣闻某高校的学生自发倡议学风自律,表现出青年一代可贵的品质。看来,有必要在各种学术机构和各类教学、科研单位中都建立适合自身的学术道德规范,以此作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与考核的标准。

四是调整政策导向。不正之风所以形成学术风气,很大程度上起因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例如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盛行,客观上迫使与诱导单位与个人拔高成绩,掩饰问题,提出浮夸的奋斗目标;过分强调竞争,不讲和谐;在竞争中对不讲原则、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加控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过于频繁的考评、雪片般的报表、不适当的指标量化,以及在基础研究中推行如同工程技术中那样一套“按图索骥”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在积累的基础上创新。

杨弘远,1933年生,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生物学)召集人。在植物生殖与发育生物学方面有开创性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主编专著3本,培养博士研究生12届17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