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来制作信用通行证

2002-04-05 来源:光明日报 黄朝伟 我有话说

在3月底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媒体情况通报会上,企业的信用问题成了记者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交流的焦点。大家由企业的信用问题,探讨到中小企业为何获得银行贷款困难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有着普遍的代表性,笔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企业抱怨银行

珠海智迪科技公司总经理谢伟明在接受采访时抱怨说银行根本不给中小企业机会。“因为,在银行眼里,有房产、有固定投资的公司才有抵押的可能,而像现代的高科技企业,‘虚拟性’非常强,生产是委托的,销售走的是渠道,所谓的公司,只是核心知识产权和一个创业团队。而这些,在银行眼里,都是不可靠的因素。所以他们宁愿给已经出现严重亏损的大企业贷上亿元,也不愿意给民营科技企业贷一百万元。”

中关村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多一个来源获得资金。但北大天正公司总裁黄斌对这样的科技担保公司也有意见。他说,担保公司用意是好的,宣传上也做得很到位,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一是手续过于繁杂,二是所贷的资金量太少,三是过路费太高——除了支付银行贷款利息和支付担保公司的手续费外,可能还要给一些“经手人”相当的费用;更重要的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用钱有时候是急需的,最好第二天就能拿到,但申请担保,可能得几个月才能到手。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我国目前企业信用机制没有建立,二是银行目前仍旧属于卖方市场。二者相互制约,导致企业目前把矛盾都集中到银行这边。“前不久,我跟银行沟通过,发现银行的高层早都明白这一点,但是转变的阻力来自银行的基层,这种阻力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的结果。”

信用市场冷热不均

北京金诚达信公司总经理杨明成认为,很多人说中关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但如果你到中关村的几个大电子配件市场看一看就会知道,这些人的信任和合作精神都很好。你到一家卖主板的公司配置电脑,内存条没有,一个电话过去,另外一家卖内存条的马上送来,然后,卖主板的在他的笔记本上签个字,过几天双方再结账。所以,所有这些公司柜台上,都放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本子。这上面记载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在交易中建立的信用。

中关村科技园区专职调研员赵慕兰指出,中关村当前引为自豪的这种信用,只是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最基础层面,也就是赊销。但赊销的信用半径非常的小,它多半只是在中关村范围内或者甚至只局限于某个市场内。赊销的前提往往必须是熟人。也就是说,只有熟人才能建立信任关系。很显然,这样的“信用”虽然热乎,但其对于科技产业的贡献实在是太小了。要发展市场经济,信用半径就必须延伸。

赵慕兰认为,企业的信用至少分为三层,除了赊销之外,第二层就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关系;第三层属于高层次的金融运作,这方面的需要在中关村也已经开始显现,但目前中关村或者说中小企业最需要的问题,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如何建设。

任冉齐认为,问题并不出现在银行的一方。问题出在需求不足。需求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目前没有想到从建立企业的开始就需要一张信用通行证,二是银行也不要求企业提供这样的信用产品,结果导致目前信用体系市场冷热不均。最典型的现象是外企热国企冷。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就是信用管理部,一是负责生产本企业的信用产品,二是审查与本企业发生长久业务往来的企业的信用。但目前在我国,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有这方面的意识:自去年12月1日北京在中关村启动信用试点到今天,整整3个月,中关村总共出售的甄信报告只有100余份。

建立信用通行证制度

要解决信用问题,就要“建立信用通行证制度”。任冉齐打了个比方,过去如果把银行贷款的审查比喻为门卫的话,那么所有想获得贷款的人就可以比喻成希望进入某个大型晚会的宾客。只有一个门口,只有一个门卫,而想进来的人非常多。那么这个门卫让谁进来呢?首先让他认识的人进来;二是让那些有特殊通行证的人进来;最后,就是挨个盘查陌生的面孔。盘查的时间非常长,而门口却越来越挤,结果弄得绝大部分人都进不来,晚会自然也就无法成功举办。

“要保证晚会举办成功,办法非常简单,一是多开门口,二是简化门卫工作,三是让宾客手持入场券进场。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入场券如何制作?谁来制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目前就是想在这个方面推动一下。”

实际上,中关村科技园区在2001年12月份就启动了企业信用试点评估活动,并与4家信用评估公司签订了合同。前不久,中关村评选出了十大企业家和十大创业者,该活动的评选宗旨之一就是要求所有申报这两个荣誉称号的企业必须有信用评估。为了推动信用建设,该评选活动的承办单位北京双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就自己出钱,向这4家评估公司购买了60多家候选企业的信用等级报告。

问题又落到谁对这种入场券认账,这就需要事先协调,让多方达成共识。此后,信用等级报告由信用评估机构“生产”,企业向它们购买后提交给银行,银行只需要划定一条线,企业信用达到哪一个等级,就可以提供多少的贷款。这样银行一方面减少了审查投入,另外一方面也转移了矛盾:此后企业得不到贷款,将不能怪罪银行,而要反省自己为何信用资质通不过。至于评估机构如何产生和认定?那就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则来运作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