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播种友谊的工程

2002-04-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和平 我有话说

山花俏争春,友谊花更艳。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记者近日随中日经济合作项目考察团在北京和陕西等地采访,亲眼看到,昔日两国人民播下的友谊种子,今天已生根、开花、结果。

专项技术合作的范例

——发展中的北京消防训练中心

建于1999年的北京消防训练中心,不仅是全市消防部队专业训练的基地,而且面向社会开办培训班,推广消防救助技术。中心主任苏向明介绍说,日本政府为该中心建设提供了价值约4000万元人民币的消防车辆及设备,并派遣32名专家来中心工作,在灭火技术、消防设备使用及市民防火自救等多方面传授经验和知识。目前该中心已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消防技术和实践教育体系,这将为培养消防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记者来到防灾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第一次拿起灭火器进行模拟演练。在体验灭火的过程中,我深感这种训练是必要的,普及防火知识是当务之急。来自日本京都、负责市民防火防灾教育的日方专家草川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在20年前就开始普及消防灭火知识,而北京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与中方人员共事的8个月里,他感到顺利和愉快。

日元贷款项目

——黄土高原植树造林顺利实施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处。从西安城驱车约两个小时,我们来到日元贷款造林唐昭陵作业区。这里是九宗山主峰,周围分布有九条支梁,坡陡沟深,土地瘠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负责该项目的来副县长介绍,去年日本政府为该县植树造林贷款956万元人民币,地方配套资金150多万元。县政府为了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将造林任务承包到户。这不仅有利于管理,也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指着眼前的一片片小树苗说,这都是去年秋季至今春栽种的。据了解,该项目将通过在陕西黄土高原一带营造10万公顷的防护林、用材林和果树林,来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效地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利民工程项目的典范

——丹凤扶贫成效显著

穿过关中平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约2个小时后,我们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丹凤。樊腾江副县长告诉我们,从1997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线搭桥,日本政府对该县实施了5个利民工程援助项目,投入约367万元人民币,先后建起了板栗基地、5所希望小学、卫生院、便民桥和人畜饮水工程。我们来到一个乡卫生院,这是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门诊综合楼,6间诊室干净整洁。院长介绍说,该院始建于1950年,原来是土木结构瓦房,院里仅有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1999年4月,日本政府捐助12万元人民币,建起了这座楼房,并配备了必要的医疗器具和药品。目前医院基本解决了全乡百姓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问题,医院的业务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记者看到,在院里的显著位置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日本利民工程捐建:丹凤白阳关乡卫生院门诊楼落成纪念”,它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据悉,日本政府从1979年开始,通过贷款、无偿资金援助和技术合作等形式向我国提供了总额约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开发援助,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团考察的日本驻华公使目贺田周一郎说:“为配合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今后对华经济合作的重点,将由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内陆的环保人才培养、扶贫开发和增进相互理解等方面。我们实施的每一个援助项目,都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两国关系的美好祝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