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性跨越

2002-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本报通讯员 陈捷 傅蔷 我有话说

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将迎来她建校50周年的庆典。

北京科技大学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是由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工学院、华北大学工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相关学科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而今,她已经由“钢铁摇篮”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招聘:“北科大实验班学生优先”

去年年底,“一汽金杯”在人才招聘会上打出了“北科大实验班学生优先”的招牌,在毕业生的焦灼中分外醒目。“北科大实验班”何以受到如此青睐?

“北科大实验班”是北科大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原来3个学院5个系的11个专业经过重新整合,成为工科一级学科——“大材料”专业,从1996年起,由学校中科院院士柯俊教授亲自负责组织这个班教学改革试点。按照“大工程”观念设置新型课程体系授课,以“实验与工程实践”中的“工程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合作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一生崇尚实践的柯俊教授说:“过去我们讲的是专业对口,现在应该讲提高专业的适应性,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本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自学的意识,加强基础课,拓宽专业面”的宗旨,实验班把过去的2500-2700学时压缩到1850学时,平均每天课堂教学不超过3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变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为“教”与“导”的关系,强调学生主动的创造性学习。

“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培养学生应当有期货意识”,柯俊教授说。实验班的学生在二、三年级就直接参与现代化钢铁厂和研究所的工作。在专业知识掌握不多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完成毕业设计。2000年7月,第一批试点班学生毕业。全班30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横跨10个专业,研究生考试所报专业更涉及多个方向,录取比例也高达90%以上。

转变:从门庭冷落到群贤毕至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科大传统学科较多。虽然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学科的兴起,一些专业面临“招生难、分配难”的困境。如何促成学科专业改造、拓宽专业口径,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就是学科专业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该学院的前身是采矿系,矿业学科(含地质、采矿、选矿和矿山机械工程四个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全国领先,但90年代后却“门庭冷落”。学院将地质、采矿等专业合而为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资源工程专业,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招生量从原来的每年1个班,增至每年9个班,教学科研都红红火火,经费也连年增长。走实践性、通用性、宽口径的培养之路,在学科的交叉和结合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北科大世纪之交新的亮点。隶属于机械工程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也有一个老树发新芽的故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院领导意识到市场越来越重视工业产品的外形和装饰,“傻、大、黑、粗”的产品已不受消费者的欢迎。于是他们从有关院校引进美术专业人才,于2000年成立国内新兴的工业设计专业,连续两年从全国招生60余名,向社会供给专门人才的势头很好。

在“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促进整体学术水平提高”的原则下,科大组建了现代冶金,以先进金属材料为特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技术大型工程机械3个学科群,使冶金、材料和机械等国家重点学科基本保持了国内领先的地位。机械学科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管理等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一级学科授权点。至去年年底,科大已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12个,获得MBA、MPA和工程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新建、调整本科专业5个。

科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立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用高新科技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成为该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校一批教授先后在武钢、太钢、鞍钢等大型企业承担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大型工程项目,使这些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在与通用电器、三菱、西门子等世界著名电器公司的竞争中,走出了一条轧钢自动化技术立足国内的道路。宝钢冷连轧辊形破译、连铸坯热装热送、武钢热连轧主传动系统改造,楔横轧成套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高难度项目的攻克,为企业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九五”期间,应用性科研成果转化率达72.8%;授权专利实施率55%,效益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49项,超过亿元的7项,被列入国家地方推广计划的有20多项。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增加,2000年科技经费近1.7亿元,比1999年增加近70%。

内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北科大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把人事制度改革推到了前台。要实现科研力量的重组,人力资源必须合理配置。1999年,学校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梯队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聘任为基础”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原则,推出了《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实施办法》,各学院根据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学科发展规划和梯队设想,严格按学科梯队核定编制、分解岗位,“没进梯队别上岗”成为科大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道风景。岗位津贴也切实拉开了教师收入的差距,使学校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

两年来,教师主动上课、竞相搞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人事改革与学科建设相得益彰。一批锐意进取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科梯队负责人有48人,占34%。目前,学科梯队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一个最有效、最活跃的单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