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树春深花千枝

2002-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姚润皋 王月清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100年前,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唤起了晚清中国人的强国梦。张之洞、方光焘等人联名上奏,要求兴办高等教育。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应运诞生于古城金陵。

肇始于三江的这所高等学府迭经变革,成为今日的南京大学。100年来,已有17万学子从这里走出。2002年5月20日,海内外2万多名校友将聚首校园,共贺母校百年华诞。在抚今追昔之时,人们发现,百年南京大学几乎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1902年“三江”创办不久就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李瑞清出任校长。广延名师、增设新式学科成为李瑞清的两项创举。他在亲赴海外聘请名师的同时也大力提倡科学。李瑞清的崇本务实作风使学校声誉日隆,培养出了科学家秉志、同仁,国学大师胡小石、柳诒徵、陈中凡等学科中坚。

1915年和1921年,两江曾先后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1928年又改名国立中央大学。其间,留美博士郭秉文自1919年起主持该校校务达十年之久。郭上任后即努力说服了在美国成立的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和该社主要发起人秉志、胡刚复、杨杏佛等先生加盟南高师。一时间,该校名师荟萃、俊彦云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自然科学的发源地”。一代大师的辛勤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28年至1949年步入了22年的中央大学发展时期。李四光、罗家伦、顾毓、吴有训等校长艰辛创业、抗战时期举校西迁东还,中央大学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仍艰难地推助教育事业奋然前行。至1947年,中央大学已拥有7院41个系,23个研究机构,师生达5000余名,其规模和师资均居全国大学之首。当时全国仅有45名部聘教授,中央大学就有梁希、胡小石、徐悲鸿等12人。1948年选出的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五分之二都出自中央大学。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开始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朝着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攀登。在欢庆南京大学百年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柳诒徵、李叔同、刘伯明、陶行知、秉志、竺可桢、熊庆来、吴宓、茅以升、胡小石、陈中凡、宗白华、童第周、徐悲鸿、孙本文等几代宗师的传道授业;严济慈、方东美、王应睐、赵忠尧、吴健雄、李国鼎、戴安邦、高济宇、程千帆等代代学人的传薪续火和魏荣爵、冯端、闵乃本等23位院士的科海探索。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方造就了南京大学今日的辉煌。

大冶铸莫邪,名师出高徒。从两江师范时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绵延至20世纪南京大学“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哺育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南大人。

百年来,有200多名南京大学学子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五分之一。“两弹一星”专家中的朱光亚、任新民、钱骥、黄伟禄、程开甲、赵九章等6位均出自南京大学。近年来,有8位南京大学的年轻学人摘取了美国总统奖、狄特曼奖等国际科学桂冠。在国家首次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中,有20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多项新理论以南京大学导师和学子命名,如许—李推广中间玻色子理论等。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学生刘欣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冠军……无数事实表明:南京大学是一块成才沃土。

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大学就开始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现已与140多个国外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1986年,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1153名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两国外交、外经领域的重要骨干。1989年成立中德经济法学研究所,2001年12月,又成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还积极“走出去”办学。1994年至2001年,先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办了MBA和中国文学专业硕士班。如今,南京大学的触角已遍及美洲、欧洲各地,在大学教育国际化上作了成功的探索。

高瞻远瞩和敢为天下先是南大人的不懈追求。

——早在陶行知先生主持南高师校务时就首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

——1978年5月11日,南京大学一位教师参与写作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

——1983年5月,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一批教育家和科学家上书中央,提议在我国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由此催生了863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的相继实施;

——进入20世纪90年代,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南京大学论文数连续七年位居国内高校首位,被引用的论文数也连续七年位居国内高校第一。

100年来,南京大学始终以民族振兴、科教兴国为己任。

早在“五四”时期,南高师就是南京地区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抗战期间,中央大学教授潘菽、梁希等出面组织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和“民主科学座谈会”,发展成为今日的九三学社。1947年,中央大学进步师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此后,将5月20日定为南京大学的校庆。

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抓住发展机遇,创造了空前的业绩。1992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京大学并题词:“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1994年11月,南京大学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根据江泽民同志1998年5月的指示精神,南京大学确定了“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更高目标开拓前进”的奋斗目标。

百年来数代师生的努力,使南京大学具有以下优势:学科门类齐全、整体水平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上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相结合,以及完备的学位教育体系。如今,南京大学已形成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与现代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目前,南京大学拥有28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和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此外,86个研究所、5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创新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南京大学已着手实施“学科群”和“学科特区”建设方针。学科群建设旨在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力争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2000年,南京大学从哈佛大学成建制地引进一个课题组,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该所成立仅两年,就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等学科特区也显示出特有的活力和潜力。

——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项事业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新需求,南京大学正着力培养“起点高、基础面宽、文理通融、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以600名教授、320名博导、23名院士、4名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可靠保证。

——积极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是南京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正致力于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纳米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微结构科学技术高等研究中心”等几十个应用开发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智力型服务四大领域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南京大学苏富特软件公司2001年已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以该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为中坚力量组成的“江苏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多项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被誉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决策的思想库。由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出版150部,堪称20世纪最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工程。

为表彰南京大学百年来作出的突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日前已确定将3901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京大学星”。

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首百年,我们对代代师生在创立南京大学基业时的辛勤付出满怀敬意;展望未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任重道远。面对新的任务,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南京大学人心中的梦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