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巴以暴力冲突

新闻背景
2002-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

近两周,以色列发动“防卫墙行动”,侵占部分巴勒斯坦控制区,围困阿拉法特,巴以暴力冲突急剧升温,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联合国、欧盟和俄美领导人10日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对巴方的军事行动,从巴控区撤军。

巴以所在的这块土地,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据《圣经》故事传说,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约在四千年前从伊拉克迁移到此,1900年前罗马人改其名为巴勒斯坦。

犹太人曾多次遭异族驱赶,二战中有600万犹太人遭屠杀,因此犹太人一直渴求有自己的国家。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决定建立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1948年5月14日,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以爆发战争。从此,双方厮杀半个世纪,仅大的战争就有5次。战争带来的惨重损失使双方明白,和平共处是两个民族生存的唯一选择。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向犹太人伸出了民族和解之手。1979年埃以签订和约,1994年约旦与以色列签订和约。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确定了“土地换和平”原则、在加沙和西岸建立巴勒斯坦国。

按奥斯陆协议,巴方应在1999年5月4日结束为期5年的自治而正式建国。但以方以安全为由,在美国偏袒下屡屡拖延执行协议,还提出了撤军与反恐挂钩的“安全换和平”主张,巴以和谈进展缓慢。这自然遭到巴方的一再坚决反对。右翼总理沙龙上台后,对巴方采取了更加强硬的以暴制暴政策,脆弱的巴以和谈夭折,暴力冲突不断加剧。尤其是“9·11”事件后,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下,打着“反恐”旗号,变本加厉地镇压巴方,不断削弱阿拉法特的实力和地位。沙龙的高压政策激起巴方和阿拉伯世界的愤怒。

近一年半的巴以冲突,已造成巴方近千人死亡,两万多人受伤,经济陷于崩溃;以方近400人死亡。更严重的是,冲突激化了民族仇恨,严重损害了双方的相互信任,极大伤害了双方的左翼和平势力,给和平进程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国际社会公认,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象征,是当前无可替代的巴方和谈代表。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美国虽然偏袒以色列,但也不得不警告以色列不能伤害阿拉法特。巴以学者指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血缘最近的民族。巴以闹到今天这种地步,美国负有很大责任。看来,要让目前对立严重的巴以停火和谈,化解民族恩怨,只靠巴以自己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双方更多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国际社会作出更强有力的干预努力,尤其需要美国放弃对以色列的偏袒政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