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反恐:科技铸就剑与盾

2002-04-12 来源:光明日报 吴锡平 我有话说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全世界都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反恐怖这个话题上来。除了各国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外,借助科技力量反恐正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

人脸识别技术

目前,在人的身份识别技术上有指纹图像鉴别和瞳孔扫描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可用来帮助警方鉴别一个人的身份,但在对付恐怖分子时还存在不足,因为没有一个恐怖分子会自愿提供指纹和瞳孔扫描图让你来鉴别,因此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

当有人横穿美国大使馆前的街道时,一架安置在屋顶上的照相机就会运转起来。当那人过了一半马路时,使馆内的一台电脑已通过一系列的特写影像,将他的数字“面纹”勾画出来,并将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1000余名恐怖分子的“面纹”进行对比。几秒钟后,警卫室的警报拉响:根据电脑所见此人的面部特征,与一位已知恐怖分子相符的可能性为80%。这是美国政府正在进行的一项面部识别技术的效果模拟景象。

这项技术的基础是数字化,它可用来提取实况录像的人脸图像,并与一个储存有恐怖分子数字化人脸的数据库进行对比鉴别。该识别技术依赖的是人脸的显著特征。人脸上大约有80个显眼部位的坐标,只要研究其中大约14至20个坐标,就可得到其脸上所特有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和数据库中的数字化犯罪嫌疑人的图像进行对比,假如在对比中发现数字重合,那么警方就可知道摄像机摄取的就是某犯罪嫌疑人的脸。

目前美国已研制出这种会认人的电子计算机,它能根据需要,绘制出可与数据库中数据加以对照的面部图片。如果让它看几张某人在不同光线下的缩影的照片,它便能在人群中认出这个人,即使他化了妆也不例外。这种计算机采用了模仿人脑工作的最新技术。它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不是依次辨认,而是平行地一起辨认,共能记住500个人的面貌,思考辨认时间只需十分之一秒,错误率仅为0.5%。

中子检测器

一种能快速、自动、准确地监测旅客行李中是否藏有爆炸物的装置——中子检测器,最近由法国研制成功。它是利用中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作为入射源,使其与旅客行李中物质的原子核发生反应,来实施检测的。在一定热能或低能量状态下,不同的物质会吸收不同数量的中子,并释放出能量各异的伽玛射线,据此便可以识别不同性质的物质。例如,氮气是几乎所有爆炸物都必须具备的重要成分,利用上述方法,很快便能测定行李中氮气的含量,从而准确地判断其中有无爆炸物。

与此相配套的,是一种可以透过衣服发现武器的新一代X光检测装置,它可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探测器,几乎相当于对人体进行从上到下的轻拍搜身。同时,一种更先进的、能在远处透过衣服搜身的系统,也在加紧研制。

痕迹探测仪

尽管,机场安检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但目前技术检测仍是维护机场安全的重要手段,阻遏恐怖分子犯罪的壁垒。例如,“痕迹探测仪”就可以在几秒钟内鉴别爆炸物和毒品的蛛丝马迹。

这种技术的名称是离子可移动光谱探测。由于爆炸物与毒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电子特质,二者的分子都特别易于电离。运用这个原理,将离子以极快的速度通过一根管路输送到探测仪上,便可鉴别其性质。

离子可移动光谱探测技术的早期成果,曾帮助美国联邦调查局分析俄克拉荷马爆炸事件。这种技术的错误率低于0.1%,缺点是过于敏感,有时甚至会殃及无辜的人,而他们可能只是经由空气或与别人握手沾上了几个毒品的分子。

监控互联网通信

互联网的出现,电子邮件的使用,为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犯罪分子提供了广阔的通信渠道。美国联邦调查局想尽办法,希望能够用类似电话窃听的办法来监控互联网的通信,于是一种新的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使用这个系统,须在互联网服务商所在地安装一台特殊的计算机。该计算机对通过互联网服务商的通信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便可自动记录。它根据指令的不同,可记录电子邮件的地址,也可记录通信的全部内容。由于互联网的运行机制与电话系统不同,不是通信双方直接连接,而是分割成微小的数据包,这意味着很多人的通信内容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为了截获嫌疑犯的通信,往往也需要监控其他很多人的通信,批评者认为这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恐怖分子的通信一般都采用加密方式。美国国家安全局研制出一种据说是功能最强的超级电子计算机,用于密码破译。据悉,解开一个普通加密系统的“底码”数大约是7000万亿个。如果用普通个人电脑来查找,将“底码”的每一种可能组合都试一遍,大概需要22652年。而用上述超级计算机,几秒钟就能试一遍。密码一旦被破译,对犯罪分子的一切活动就能了如指掌。

美国家安全局还不惜耗资数百万美元,研制出一种语音侦破装置,它不仅能识别独特嗓音,而且能在监控目标出现时自动录音,甚至能把通话要点归纳出来。这种器材曾被提供给哥伦比亚人,它们在追捕恐怖分子、大毒枭埃斯科瓦尔时派上了用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