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且看鲍威尔如何调停

巴以冲突何去何从
2002-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徐启生 我有话说

1967年时的沙龙(图中者)1975年时的阿拉法特


以色列发动“防卫墙行动”军事打击巴勒斯坦以来,以军已侵占了约旦河西岸绝大部分的巴控城镇,阿拉法特被“囚禁”在拉马拉官邸的两间办公室里。现已造成25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500多人受伤。以军还逮捕了1200多名巴勒斯坦人,收缴各种武器装备数万件。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8日前往中东地区进行外交斡旋,12日抵达以色列。鲍威尔此行能否突破僵局,以色列能否真正撤军,巴以能否回到谈判桌,引世人关注。

孤立阿拉法特不得人心

自去年初上台后,沙龙在巴以争端问题上一直坚持强硬政策。特别是“9·11”事件后,沙龙借反“恐”之名,行“打巴”之实,一心一意想削弱、甚至消灭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民族权力机构。

“9·11”事件后不久,沙龙政府就宣布巴民族权力机构是“支持恐怖主义实体”。12月份,沙龙公开表示,他在20年前没有在黎巴嫩把阿拉法特除掉感到后悔。沙龙对阿拉法特的抨击也逐步升级,甚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久前,沙龙宣布阿拉法特为“以色列的敌人”,“囚禁”在拉马拉。虽然以方多次表示无意伤害阿拉法特,但又称以方不能完全保证不会发生意外的伤害。沙龙还出了个馊主意,给阿拉法特“一张单程机票”让其流亡异乡,永远不能回来。不难看出,沙龙对阿拉法特是恨之入骨,欲除为快。

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人民的领袖,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领导人,是以巴和谈的开创者之一,多少年来一直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而奔波。阿拉法特是坚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巴以冲突的巴领导人,他坚决反对任何针对以色列平民的自杀性恐怖活动,而且逮捕了巴激进组织内一些搞恐怖活动的分子。“囚禁”阿拉法特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抗议,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以色列民众意识“右转”

在近一年半的巴以暴力冲突中,在以色列军事打击的强压下,巴勒斯坦激进组织袭击以色列平民的自杀性爆炸案接连不断,造成以平民的无辜伤亡,招致以更大规模的军事报复。仅在上个月内,就有125名以色列人死于巴自杀性爆炸事件,这是自1973年以来,以色列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月,这对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国家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10日早晨,在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又发生公共汽车爆炸事件。据目击者称,“车内外到处都是尸体”,至少有1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连续发生的爆炸事件对以广大民众形成极大的冲击,不少人开始对能否以和平手段解决巴以争端渐失信心的同时,也对巴勒斯坦或阿拉法特是否真正要求和平产生怀疑。以国内民众意识“右转”,支持沙龙对巴采取强硬政策的人数明显增加。据近日的民意测验表明,72%的以色列民众支持沙龙政府对巴勒斯坦进行军事打击,只有15%的人认为鲍威尔此次中东外交斡旋能获成功。

最近,以色列极右翼政党“全国宗教党”加入以联合政府,这无疑增强了沙龙政府内的右翼势力。沙龙还积极游说“以色列家园——全国联盟”重新返回联合政府。该党不久前批评沙龙对巴过于“软弱”而退出沙龙政府。如果沙龙游说成功,沙龙的联合政府在议会的席位为88席,那时,即便在议会占24席的“左翼”党工党退出联合政府,沙龙仍保证在议会里控制半数以上的席位,不至于出现联合政府垮台的局面。

美国三道金牌之后

众所周知,美国与以色列有着特殊的关系。3月29日以色列出兵入侵约旦河西岸巴控区拉马拉,美国就持“观望态度”。布什总统在他的休假地漫不经心地对记者发表讲话,非但不指责以色列入侵巴控区,而称他能理解以色列的自卫权,而对巴勒斯坦和阿拉法特横加指责,压阿拉法特加紧镇压巴激进派。

美国的纵容政策,非但没有起到调解作用,而是在巴以冲突中“火上加油”,为以军继续入侵巴控区大开绿灯。美国一味袒护以色列的政策激起阿拉伯国家乃至欧盟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反对。这时,布什一看苗头不对,遂于4日发表讲话,比较正式而又不痛不痒地要求以色列停止入侵巴控区,要求以色列开始从巴控区撤军,决定派鲍威尔国务卿赴中东进行调解。同时仍不放过阿拉法特,声称阿拉法特言而无信,因而失去了对他的信任。这算是给以色列亮了黄灯。直到6日布什发表第三次讲话,才提及要求以色列“立即”从巴控区撤军。7日美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发表讲话,再次重申要求以立即撤军,不能再拖延。三道金牌压下来,以色列扛不住了。沙龙总理8日晚宣布以色列从图勒凯尔姆和盖勒吉利耶撤军。

那么,美国何以在几天内改变了“相对超脱”的政策,一句话,巴以局势的发展已开始危及到美国的切身利益。首先,去年“9·11”事件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确立了以反恐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在基本解决了阿富汗问题后,美国把反恐的目标对准了伊拉克。副总统切尼为此上月专程来到中东,寻求阿拉伯国家对打伊的支持,但成效甚微。紧接着,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城镇,激起阿拉伯国家强烈反对,广大民众纷纷上街示威游行,抗议以色列的侵略,指责美国纵容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强烈要求美国加大干预力度。如巴以局势任凭发展下去,中东局势面临失控的危险,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反恐战略大计。美国不得不顾忌。

其次,欧盟国家历来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对美国独揽中东和平进程,过分偏袒以色列存有不满。4月3日,欧盟举行会议,欲撇开美国,声称目前这种单边的调停已不具备任何分量,对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最主要调解人的地位公开挑战。这时,美国再也不能等闲视之,必须把中东问题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三,以色列入侵巴控区的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世界舆论呼吁美国积极干预,在这些强大的压力下,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自己所作所为和自己所处的地位。

重开石油战难以奏效

说起中东,人们往往会联系到石油。1973年,占中东总产油量35%的沙特带头,与伊拉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卡塔尔、叙利亚等国联合起来,用石油作武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了一场石油战,从而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直到今天回想起来还令人心悸。

中东地区石油蕴藏量占全球三分之二,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地区。人们担心巴以暴力冲突有可能在中东地区演变成为一场全面战争。一旦中东爆发战争必然会导致该地区的原油供应中断或大幅减少。由于这种心理因素引起了近日的石油价格上涨。

那么阿拉伯国家是否再会联合起来,拿起石油武器对付美国和以色列呢?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几乎是零。虽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8日率先宣布,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事业,伊从即日起停止向世界石油市场出口石油一个月,或直至以色列无条件从巴控区撤走。当天,伊拉克南部的所有输油管道和北部通往土耳其的输油管道已正式停止向外输油。伊拉克提出的石油禁运建议得到伊朗的支持,但其他中东产油国大都不赞同。

沙特、科威特明确表示,石油禁运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石油武器其实是一柄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1973年,沙特曾为带头进行石油禁运付出了昂贵代价。由于沙特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石油出口,减产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国际收支逆差迅速扩大,国民经济接近崩溃。另外,沙特不久前,首次提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实现政治、经济关系正常化,以换取以色列全部撤出巴勒斯坦领土,以及巴勒斯坦在东耶路撒冷建国的中东和平新倡议,受到包括美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在此情况下,如沙特再退至原先的立场,无异是对自己的否定。

如果沙特这个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及欧佩克最有影响的成员不参加石油禁运运动,伊拉克孤掌难鸣,想重开中东石油战很难奏效。

鲍威尔有戏吗

不管美国出于何种原因,布什总统发表了要求以立即撤军的讲话,鲍威尔国务卿已出使中东,进行外交斡旋。这些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毕竟美国在中东问题,尤其是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加大干预力度,对缓解中东紧张局势,敦促以色列从巴控区撤军,结束双方冲突,重启和谈进程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鲍威尔手头缺乏具体的措施和强压政策,此行很可能无济于事。以《国土报》8日发表一篇评论,题目是“光说是不够的”。

评论说,光说空话,不做实事是没用的。从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巴以停火的决议到美国总统多次要求以色列从最近占领的巴领土上撤军的讲话,以色列听了吗?美国中情局局长特尼特、美国中东特使津尼来回穿梭于中东,解决问题了吗?最后,以色列还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沙龙对付美国人经验丰富。在巴勒斯坦第一次发起“因迪法达”时期,沙龙领导利库德集团反对老布什的和平倡议。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每访问一次中东,沙龙就新建一个犹太定居点,以此对付贝克。

评论最后说,要防止巴以冲突升级,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美国一要确定以军不能借口动乱而再开进西岸地区;二要巴勒斯坦做出打击恐怖活动的切实保证和以色列结束占领巴领土的切实保证。如果鲍威尔做不到这两点,“他最好还是待在家里,哪儿也不要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