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2-04-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同志们:

在谭震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相聚一堂,缅怀他的革命历史,追思他的卓越功勋,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这对于大力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很有意义的。

谭震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毛泽东同志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坚定拥护者和忠诚实践者,是皖南、苏南、淮南等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重要指挥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许多重大战役战斗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为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为新中国农林水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不懈奋斗,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推动新时期真理标准的讨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谭震林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中,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们缅怀谭震林同志,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谭震林同志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无论是领导开展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还是统领大军与敌进行战略决战;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时期,还是在党的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他都始终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时,他也多次说过:“一定要相信党,相信历史;党是伟大的,历史是公正的!”他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而崇高的信仰。我们缅怀谭震林同志,要学习他善于学习、勇于开拓、苦干实干的优秀品质。谭震林同志十二岁当学徒,原有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在担负繁重的领导工作中,仍能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满腔热忱。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摸索规律、增强才干、开拓前进。他富于创新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打开工作局面,出色完成任务。1927年冬,他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主要领导人,为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摸索了重要经验。1932年,他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为中央红军输送了大量兵员。1940年夏,他主持江苏东路地区党政军工作,使当地抗战局面焕然一新。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首先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杭州解放后,他担任浙江省的主要领导,为新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缅怀谭震林同志,要学习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高风亮节。谭震林同志襟怀坦荡,肝胆照人,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分管农村工作时,为制定我国农业的长远规划,发展农林、农机和水利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全部成就归功于党和人民。相反,对自己在农业指导方面存在的缺点和失误却毫不隐讳,多次主动检讨,勇敢承担责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历来是明确的:公开承认,坚决改正。”在十年内乱期间,面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坚持原则、无私无畏的铮铮铁骨。

我们缅怀谭震林同志,要学习他谦虚诚恳,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谭震林同志是工人出身的革命家,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关心群众的疾苦,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谭震林同志一生担任过党、政、军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他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坚决抵制。他对同志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他用人不分亲疏,看德量才,一切以事业和工作为重。

同志们,我们纪念谭震林同志,是为了追思先辈,激励今人,以励来者。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任务伟大而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