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废黄河

创业故事
2002-04-19 来源:光明日报 孔祥文 我有话说

项目长张兆忠(后)与技术人员在检查施工质量


春回大地,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废黄河苏醒了。碧水绿草之间,新建成的废黄河睢宁1号、2号大桥凌空而跨,显得雄伟壮观。

对于这两座桥的建设者—中铁十四局集团来说,废黄河桥只是一个小工程。然而,它却一度使极富建桥经验的职工们陷入困境。

这里地处废黄河冲击平原堆积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覆盖层,其中上部以可液化的Q1亚砂土、粉砂土为主,局部夹有淤泥质粘土,厚达12.75—16.00米;下部以具有弱膨胀性的Q3粘土为主,间夹有亚粘土、亚砂土,厚达22.75—26.60米;第四系覆盖层下震旦系(2)灰岩,厚度大于14.15米,溶浊现象严重,溶岩发育。

两座桥原设计共146根钻孔桩,其中嵌岩桩128根,共计4672延米。地质资料显示,大部分钻孔桩要入连续基岩5米以上,且87.5%穿过溶洞,部分桩基需穿过3—4层溶洞。坚硬的岩层导致循环钻机频频发生钻杆扭断、钻头严重磨损现象。其中一钻孔桩钻进达24天,牙轮钻牙掌掉落5个,钻杆扭断3次。

上部的亚砂土、粉砂层具有可液化性,利用冲击钻钻进时,冲击容易对土层造成扰动,使液化性砂土塌孔,造成3个多月没有打成一个孔。另外,在溶洞处钻孔,还容易发生大体积漏浆。1号大桥一钻孔桩在钻至第3层溶洞时,突然发生大漏浆,同时开动4台大功率泥浆泵,连续工作3个小时,补浆500多立方米,还未能将溶洞填满。

面对道道难关,项目长张兆忠、项目部书记赵建国、副指挥兼总工程师高发征都感到万分焦急。高发征多次千里迢迢赶到西安,向有关专家请教。技术人员每天盯在现场,观察地质变化。晚上,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技术方案。最后,他们根据地质“上软下硬”的特点,提出了桩基综合治理施工方案,就是把桩加密;同时,针对溶洞漏浆和塌孔问题,将桩长度缩短;针对岩层坚硬的特点,尽量将嵌岩桩改为摩擦桩。这些新技术方案,经东南大学、江苏省高速公路指挥部等单位的专家论证,得到了首肯。

为了防止断桩质量事故,在高发征的带领下,他们又研究开发了“液化砂土层覆盖下溶岩区桩基施工技术”,该技术的关键就是进行换钻,控制泥浆指标:上面土层先用旋转钻作业,待打到岩石层后就调换冲击钻,控制泥浆指标,确保不漏孔。

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施工中再也没有发生一次塌孔断桩事故,仅用了8个月,就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该技术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报铁道部立项深入研究。由此也标志着,中铁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在液化砂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基础处理技术已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