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教室不再拥挤

2002-04-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特约记者 陈清毅通讯员 王东方 我有话说

三年投入1.2亿元,建起民办学校67所,累计分流学生5000多人;政府办学压力缓解了,孩子入学难问题解决了,教育投入增加了。河南省项城市的民办教育犹如一根两头、中间都甜的甘蔗,令政府、办学者、群众同声叫好。

政府送政策

1997年至1998年,随着项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区,出现入学高峰。许多中、小学校班额过大问题十分突出,100人左右的超级大班比比皆是。学生三人一张课桌,侧着身子听课、做作业;教师办公桌上的作业本堆积如山,仅批改作业就花费了大量精力,难以抽出时间搞教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政府财力窘迫的矛盾一时变得异常突出。

困境使项城市党政领导深刻认识到,必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局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项城市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个体户近千户,办学潜力很大。要发展民办教育,关键是要调动这部分人的办学积极性。为此,项城市加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办学舆论氛围,把解决“三难”——征地难、招生难、聘教难,作为发展民办教育的切入点。明文规定:社会力量办学征地按公益事业优先安排使用,政府不收出让金;学校基本建设配套费、水资源费、合同签证费等免征;民办学校师生享有公办学校师生同等待遇;市教委在进行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时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红旗中学征地遇到困难,项城市把原来在黄金地段留下来的52亩土地,全部按公益事业用地划拨其使用,并在拆迁遇到阻力时,组成了由一名副书记、一名副市长带队的联合工作组,进驻施工现场,很快完成了拆迁工作。红旗中学投入2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40班规模,从奠基到招生,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创造了项城建校史上的奇迹。

教委援师资

项城市社会力量办学在发展初期,也存在着投入少、规模小、生源不足、师资队伍不稳等“散、少、低、差”的情况。如何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办学进入一个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项城市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作为打破制约瓶颈、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突破口。2000年5月18日,项城市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向民办学校委派公办教师问题。决定对规模较大、生源较多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可根据学校需求选派1/3以上高素质公办教师到校任教。为解除这些教师的后顾之忧,市政府随后下发文件,规定选派教师享受原工资待遇,工资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样予以保证。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按教师结构和比例分配指标,调资、晋级及年度考核随公办学校教师同步进行。两年来,项城市向社会力量办学选派了420名公办教师,不仅有效提高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稳定了民办教师队伍,也大大提升了项城社会力量办学水准。

监管保水平

为引导社会力量办学上质量、上水平,项城市主要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对社会力量办学明确审批权限,严把审批关。凡未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一律视为非法办学,予以停办;二是大力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要求各办学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制订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三是社会力量办学的校长由办学单位提名,征得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行使校长职权,并且与公办学校校长一样必须参加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四是对非法办学并造成不良影响者,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假借办学为名骗征地者,政府依法予以回收土地;五是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年审制度,对办学思想不端正或办学不达标的学校勒令其停止招生,限期整改或取缔。

良好的发展环境、一系列优惠政策较好地维护了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育才中学等一批民办学校已成为市里的名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