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宗教与科学“并置”带来的反思

2002-05-03 来源:光明日报 叶舒宪 我有话说

《爱因斯坦的圣经》&nbsp
李斯、马永波译&nbsp
海南出版社


《圣经》作为西方文学中宏大叙事的原型经典,是世界上自古及今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萨缪尔等教授撰写的《爱因斯坦的圣经》,要讲述的是太阳系和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等全套的故事。其叙事的宏大比《圣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质、天文、考古、人类等各门学科;其讲述的内容之新,包括了近年来刚刚出现的一些理论假说。仅凭这两个特点,就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所谓旧瓶装新酒的现代包装术之产物,而应理解为尝试使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再经典化”(recanonize)的一种示范。

借用《圣经》的名义来向世人宣讲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学大师的理论发现,确实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大胆创举。因为西方世界中的基督徒每个礼拜日都在教堂里读《圣经》,他们对这部书的熟悉程度,显然要远远超过其他的一切读物。完全模拟《圣经》的篇章结构和叙述口吻、句式而写成的这部科普书,首先就在形式上一步跨越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传统对立鸿沟,拉近了上帝与爱因斯坦们之间的距离。这多少有一些调和折中的味道。

《爱因斯坦的圣经》的一大特色是陈述上的“并置”法,往往在章节开始处先引述《圣经》原文的警句,接下来再宣讲新的科学原理。让读者从这种古今之间、圣俗之间、新旧之间的文本对应与学理对应中,亲身体味阅读的张力,从张力中获得相互对照和相互陌生化的反思契机。例如,《爱因斯坦的圣经》的《旧约》创世纪之第一书称为“普朗克时代”,开篇引《圣经》原文“太初,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接下来讲的是:太初,并无初始可言。普朗克时代以前,没有时间,亦无空间。宇宙处在量子状态,一片狂乱波动。量子宇宙为兆万亿的世界。潜在世界沸腾而出,继而烟消云散,有如热锅沸水。隧道效应及波动在这些世界里推动原始世界。量子引力发起旷世浩劫,引力波无处不在,宇宙如一千个解不开的结。如此鲜明的“并置”写法,大大增加了“文本间性”所带来的理解空间。难怪这部书问世不久,就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获得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