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长江防洪的八点思考

院士论坛
2002-05-04 来源:光明日报 中科院院士 窦国仁 我有话说


关于1998年长江洪水,值得我们总结的东西很多,对于我们完成今后的防汛任务仍有启示。

1998年长江洪水洪峰流量虽不是历史上最大,洪峰水位却远远超过历史最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泥沙淤积,导致长江过水断面大为缩小,两岸湖泊分蓄洪能力大幅降低。据统计,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上世纪50年代达17198平方公里,80年代仅剩下6605平方公里,减少了61.5%。丧失的湖泊容积超过300亿立方米,大大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蓄能力。

解决长江洪峰流量不大而水位很高的问题,除了增大长江两岸湖泊的分蓄洪能力外,还要增强长江上游的控制能力,增大长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并建立分洪区。增大上游洪水的控制能力需要修建防洪水库或对现有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防洪是个系统工程问题,需要将治标和治本、当前和长远、上下游左右岸问题统筹兼顾,将加高加固大堤和发挥上游控制工程的作用、增强分蓄洪能力和加大河道泄洪能力、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抗洪减灾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有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治水。防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能仓促行事。要通过科研工作使防洪投资充分发挥其效益。

二是发挥长江两岸湖泊的分蓄洪能力。为此,首先要研究江湖通道和湖泊的泥沙淤积问题,尤其要对各江湖通道的过水断面进行研究,以满足分洪的需要。为了给退耕还湖和移民建镇提供条件,需要研究利用疏浚土建立人工岛,并对建居民岛的可行性、建立居民岛的规模以及疏浚范围、疏浚深度等开展研究,以求切实可行的方案。为了增大湖泊的调蓄能力,需要研究江湖通道口门建闸的可行性及其规模和调蓄高度。

三是提高防洪标准,加固干堤。长江大堤系历史形成,堤身不稳,基础不牢,在长期高水位浸泡情况下极易发生渗漏和管涌,甚至出现崩岸险情。长江大堤有3000公里长,将其全线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标准,非短期能为,因而需要对长江大堤的加高加固标准进行研究,以便分段实施。在研究关键河段堤身和基础改造具体措施的同时,也要开展加固大堤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

四是对必要河段进行疏浚和整治。长江河道相对稳定,泥沙冲淤基本平衡,但有些河段的主流仍有摆动,河床也随之冲淤变化多端。特别是当上游临近河段发生冲刷时,下游河段极有可能发生淤积,因此需要对长江河道的泥沙冲淤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疏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整治和解决方案,以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

五是水库建设和病险库的除险加固。上游控制性工程是防洪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水库,如隔河岩水库、漳河水库、丹江口水库和葛洲坝工程均发挥着防洪作用。三峡水库建成后,将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大为改观。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长江干支流上兴建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此外,已建水库中许多是病险库,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防洪效益,因此建议对其进行除险加固。

六是提高防洪抢险技术。1998年防洪抢险主要依靠大量人力发现险情及时堵漏。为了提高发现险情的能力和提高抢险的效率,建议开展大堤安全检测仪器的研究和防洪抢险技术的研究。

七是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在1998年防洪过程中,水情预报发挥了较大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中的作用,需要对遥感和通讯系统、行蓄洪区调度应用等非工程措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八是加强上游水土保持。近几十年来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从而引起大范围的水土流失。虽然长江流域面积大,流失的泥土尚未进入长江干流,但长此下去必然会加重长江的泥沙来量,使防洪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十分必要,需要对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开展研究。(此文为窦国仁院士遗作)

窦国仁1932年生。曾获列宁格勒水运学院学士、副博士、博士学位。历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工、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务,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交通部技术顾问、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水利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还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等校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