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围绕“打赢”奋力拼搏

2002-05-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殷汝涛 我有话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近年来,后勤指挥学院教研人员紧紧围绕“打赢”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制完成“战区战役后勤指挥训练作业系统”、“通用战场可视化系统”等一大批高科技成果,为推进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打赢”创新一流成果

笔者一走进这个学院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仿佛突然置身于“未来战场”,强烈地感受到千军万马在网上驰骋奔突的宏伟气息。只见参谋人员轻轻按动鼠标,短短几秒钟就将敌方的编制装备、武器性能等信息和公路、桥梁、仓库、医院等兵要地志数据“搜索”整理出来;输入军需、油料、卫生等后勤保障要素,制定出一套后勤保障方案;启动辅助决策系统,对该方案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只见光标在屏幕上闪烁移动,不多时,对该方案进行的科学综合评估结果便在屏幕上“定格”......

这一幕,是运用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研制的“战区战役后勤指挥训练作业系统”进行演练时的情形。

这套系统研制之初,起步异常艰难:当时,全军联勤保障体制尚未运行,系统研制缺乏足够的联勤保障理论支撑,也缺乏可供参考的联勤体制工作流程。

为了“打得赢”,再难也要上!学院党委果断采取特殊政策,在研制设施、设备以及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全力保障研制工作。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奋力拼搏,他们终于拿下后勤指挥信息交互、后勤保障能力多维分析、后勤保障关联因素分析、后勤多媒体资料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战区战役后勤指挥训练作业系统”,为提高我军战役后勤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水平和整体保障能力解决了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

今年年初,这套系统已经由总部推广到全军使用。

为训练构筑逼真环境

逼真的画面,逼真的音响,学院指挥自动化教研室研制的我军首套“通用战场可视化系统”使人如临海战之境。

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研制此套系统的指挥自动化教研室竟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2001年人均授课693学时,有两位教员超过了1200学时,创下学院教学课时最多的记录。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始终牢记“打赢”目标,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一系列面向部队的实用、管用、好用的科研成果。

1999年,他们争取到了“通用战场可视化系统”的研制任务。

教研室主任宋庆介绍说,随着我军训练手段水平的提高,部队对战场可视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套系统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新成果为依托,旨在为各类作战模拟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一种标准、高效、低成本的可视化系统应用开发环境。

军令如山。接受研制任务后,教研室的同志白天上课,利用晚上时间和节假日搞科研,甚至把床铺架到实验室里。攻关最紧张的时候,他们昼夜加班,一连3天4夜没有闭眼,困了就拿毛巾擦把脸。经过近两年的苦战,“通用战场可视化系统”于2000年底问世。

为教学插上科技翅膀

去年12月1日,全军首批远程网络大学之一——后勤指挥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开学,由此翻开了我军现代远程教育崭新的第一页。驻东北、华北地区的数百名在职军官,经过网上注册,成为正式学员,并在本部队的网络节点上,面对面地听取千里之外的教员授课。依托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这些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进度,进而开展讨论、交流,完成作业、答卷。

开办“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是学院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成果。

去年3月,学院争取到了创办“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的任务。为了给教学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仰礼友、赵红宇、江凌、周志强等大批教研人员拼搏、奉献在尺寸荧屏之间。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鏖战,学院解决了跨平台、多层结构、数据联动、数据备份等技术难题,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软件平台,完成了一批网络课程制作任务,终于如期开辟了具有我军特色的能够实施异地同步、异步教学的“网上大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学院已经建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多媒体化、训练演习仿真模拟化、继续教育远程化、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

通过采访,透过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字,记者感叹的是:成立于1952年5月16日的后勤指挥学院始终保持着注重教员队伍建设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着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始终保持着“为战而教、为战而研、为战而学”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奋力拼搏,锐意创新,谱写了一曲科技创新为“打赢”的动人乐章。
(压题照片赵建伟摄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