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筑新一轮竞争高地

2002-05-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徐锦庚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人才是重要因素,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认识。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人才问题对我们来讲就显得更加重要。浙江省1999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人才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日前,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今天起,我们陆续刊发他们采写的一组报道。

地势不高的中国东部省份浙江,近年却在迅速“隆起”,正在成为令人瞩目的“人才高地”:

自1999年开始,院士、教授、专家、博士,纷纷飞栖这方神奇的热土。仅3年时间,宁波市引进各类人才9万多人,杭州市引进5.8万人,温州市引进1.2万人,台州市引进1万多人……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浙江何以能吸引这么多人才?答案就在于浙江实施的“新世纪人才工程”。

闻鼙鼓而思良将

1999年3月,一份《关于上海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的考察报告》摆到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案头。这是省人事厅赴上海考察人才工作状况后的报告。

浙江是个资源小省,却是个经济大省,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从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省委领导既为浙江的快速发展而欣喜,也为一个问题所担忧,那就是浙江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

浙江万人拥有大学生23人,低于全国25人的平均水平;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78人,低于全国的187人,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居各省区市第23位;全国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12人,浙江仅8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浙江县市区1280名党政领导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49人!

闻鼙鼓而思良将。在充满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的人事厅报告上,张德江批示:“在下一轮经济竞争中,哪个省的人才多,哪个省就发展快。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

也就在这个批示中第一次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工程”的概念。

闻弦歌而思雅意

也是在1999年3月,北大浙江籍硕士研究生俞永生在北京见到了省委书记张德江。

几个月前,俞永生写信给张德江,谈了自己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没想到,一周后,他就收到了张德江的亲笔复信。3月11日,张德江利用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约见了俞永生和几位浙江籍研究生,介绍浙江的改革开放形势,热情邀请北大学子到浙江创业。

在3年时间里,张德江到过29所高校调研,曾14次到浙江大学,多次亲自主持召开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闻弦歌而思雅意,俞永生等就是在省委书记的感召下回家乡工作的。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1999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决定》,提出到2005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才开发政策法规体系,把浙江建成国内外人才向往的人才资源聚集区,建成与经济大省相匹配的人才优势省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并出资5000万元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省人大通过《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

随之,一系列在全国引起震动的人才政策出台了:

新世纪人才工程一经推出,浙江各市认真贯彻实施。杭州市以“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口号吸引人才,提出构筑人才高地,建设“天堂硅谷”的目标,并设立1亿元的科技创业奖励基金,广揽天下英才来杭州创业。

宁波市推出以人才引进为核心的“一号工程”,为更多地吸引高层次人才,该市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等整体性合作,大批项目、人才涌入宁波。

台州市决定每年划拨2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嘉兴市每个县每年都拨出1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开发;县级市慈溪每年拨出300万元……

引人才而抢先机

引进人才,人事部门首当其冲。浙江省人事厅为加强在北京的引才工作,2000年6月在北京设立人才交流中心办事处,并与北大、清华、北师大互设人才工作机构。

从1999年起,浙江组织人事部门连续到全国各地招聘人才,连续3年到北京举行大规模高层次人才招聘会;2001年11月,浙江500多家单位包2架专机赴西安招聘人才。

浙江还把目光投向海外,派出团队赴日本、加拿大、美国招聘人才。

在人才引进中,浙江较早地注意到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问题。2001年12月22日,浙江省、市、县三级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在北京招聘公务员,全省共腾出818个公务员岗位,招聘硕士以上毕业生。这是浙江党政机关1999年以来在全国率开先河的一个举措。1999、2000年共招收研究生以上毕业生165人,其中省级机关就进了61名。

1999年6月,浙江人才网开通,此举使人才引进突破时空限制。

2001年举行网上人才招聘大会,1000多家单位参加,点击人数达265万……

人才涌动,狂潮迭起,在浙江各项政策的感召下,各路人才纷纷涌向浙江,仅通过全省人事部门引进的各类人才就达5万多人,其中高级人才5000多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