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留精神在人间

2002-05-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 我有话说


吴为山,196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4月起任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2000年获选“包玉刚杰出艺术家”,兼欧洲陶艺中心理事及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内外近十所大学客座教授。

走进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雕塑作品展览大厅,就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国度。站在那些风骨凛然、形神俱在的杰出人物塑像前,人们会感觉到面对的不是一座座没有生命的雕塑,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随时会呼之欲出,破像飞来。

虽然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吴为山的艺术已经被广为认可。“为时代塑像,为文化塑像,为文化人塑像,将文化精神深入历史生生不息之长河中”,这是著名教授季羡林的评价。深谙雕塑艺术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说:“吴为山所塑的老人,是从中国五千年文明中走出来的。”

采访吴为山时,他正沉浸于人物雕塑创作中。南京大学创始人李瑞清、教育家陶行知、艺术家徐悲鸿、物理学家吴健雄……“这些名人塑像将向人们展示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吴为山向我们透露了他的构想。“我塑像的目的,是为了让今天瞻仰这些塑像的学子的后人为他们塑像。”这就是吴为山所执著追求的境界。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吴为山认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不能丢掉自己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否则就会在精神上迷失、漂流。”因此,如何把我国历史上一些代表着最优秀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典范塑造出来,在大学校园里树立起一座座丰碑并化作精神的洪流,意义非凡。

怎样来塑造那些典范人物?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天才雕塑家吴为山所作的塑像都是在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人的精神,并艺术的表现出来,这跟科学里的创新有类似的地方。”在吴为山看来,科学家在外形上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比较“客观”,为了更好地塑造出他们思想上的一种“惟真理是求”的纯度,最好用汉白玉或花岗岩来塑造。人文学者相对来说则“主观”一些,他们把各自思想上的文化性“长”到脸上了。用青铜流动、沧桑的特性表现他们的气质、风骨相当贴切。

不但这些塑像因为科学和人文的特性在外形和所用质料上有所区别,他们的摆放布局也是一门大学问。吴为山告诉记者,有的在室内,有的在树林,有的在广场,有的在图书馆,各具个性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塑像立于大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的精神。从纵向看,它是一个历史的流程;从横向看,就像夜空中璀璨的群星。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吴为山则矢志通过自己的塑像为大学校园乃至这个天地间长留住一种精神,一种可以代表、传承并推动历史的先进文化精神。有这种精神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子见贤思齐,勤学励行,报效祖国;有这种精神在,就可以极大地振奋时代的风气,并让我们看到未来大学教育的无穷希望和灿烂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