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孙维刚老师的气度

光明论坛
2002-05-14 来源:光明日报 凌焕新 我有话说

一段时间以来,京城市民争相传诵北京22中数学教师孙维刚的故事。孙老师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国内各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还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他所带的普通班,55%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学生家长尊敬他,社会各界赞誉他。

从媒体的报道看,孙老师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学生,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他一贯提倡并设法帮助学生“打倒孙老师”,也就是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因为这一条,他所教的学生富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联想到当前的人才培养,深感孙老师的品质与胸怀,不仅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其他行业的领导干部也应很好地借鉴。

领导与教师,分工不同,职责有别。但在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和造就人才这一点上,是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人才成了最紧缺的“资源”。要使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脱颖而出,学校教育是基础,但社会的责任同样重大。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学校输送的人才资质很好,但某些用人单位用不好、留不住、提不高,导致人才浪费、人才流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用人单位的领导,不像孙老师那样欢迎学生超过自己,而深怕被别人“打倒”。有的领导干部心胸狭窄,很看重自己的“脸面”,很留恋自己有“位置”,为了保持“脸面”和“位置”,他们欣赏庸才、重用庸才,而讨厌人才、埋没人才。不是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吗?在有的领导手下工作,“干得越多毛病越多,干得越好越没好报”。这样当领导,不可能在人才成长上营造好环境,更不可能在培养人才上拿出实质性的举措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过去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因为怕他学会了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封建社会,为了保全衣食性命,当“拳师”的留一手以至于二三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对待人才问题上,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以党的事业、国家利益为重,眼界开阔,胸襟开阔,甘愿为人才成长铺路、架梯、搭桥。事实上,当领导的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出来,不仅有助于单位的建设,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也是自己有领导才能的体现。就是下属真的才能超过了自己,那也未必就是坏事。“能上能下”是干部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作为党的干部,应当有以大局为重的胸怀和气度。领导干部也能像孙老师那样,欢迎并设法帮助下级超越自己,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