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高教发展

2002-05-15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高晓明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 今天从教育部获悉,当前正在进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的后勤保障,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缓解了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压力,同时随着后勤设施和教学科研设施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大批高校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人员就业创造了机会。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公寓等高校后勤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了1999年至2001年高校扩招任务的顺利实现,普通高校招生和在校生数三年均翻了一番,2001年分别达到了268万和719万人。2000年至2001年,各地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235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341万多平方米。高校后勤设施的大幅度增加,不仅可解决200多万学生的食宿问题,也拉动了相关产业,增加了就业岗位。

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对各高校分流出来的后勤职工都妥善进行了安排,不但保证了原有职工就业,还接收了学校从其他方面分流的人员,另又在建筑、饮食、商业、绿化、保洁、新建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和新开辟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方面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在缓解社会人员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新建立了60多家教育超市,除了消化部分原来后勤人员外,还吸纳社会下岗员工500多人。其中,生乐物业管理公司对高校教育物业和生活物业进行集中管理,目前已经接管100多万平方米的物业管理面积,向社会招聘500多人。新建设的南汇科教园区在后勤服务方面已吸纳250名员工,松江大学园区的学生食堂、保安及宿舍管理等基本托管给社会企业管理,新的学生生活服务一条街建成后预计将产生数百个就业岗位。新定点的10个高校后勤主副食品配货基地全部选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由此激活了这些企业的潜力,也使800多名原拟下岗职工没有了后顾之忧。上海高校近3年建立的50多家连锁餐厅,不仅消化了校内人员,也面向社会招聘员工。一些高校还与地方民政部门建立联系,优先招聘下岗人员。目前许多高校开始打开校门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复旦、同济、上海大学等高校将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保洁绿化、部分食堂等托管给社会企业。一些院校的后勤通讯、修建等逐步改由社会承担,从而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校后勤集团接受学校分流人员200多人,接受应届大中专毕业生200多人,接受安排社会下岗人员400多人,3年多来,共新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后勤服务集团的服务设施及学生超市、书市等,完全向社会公开招聘,使1500余名社会下岗人员在这里再就业。

在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新增了邮政服务、旅游服务、订票、洗衣等十几个项目,安排了学校分流人员100人,解决社会就业人员130人。中央美术学院后勤改革采取分类托管的形式,将后勤服务工作分别交由3家社会企业经营,共为社会安排就业人员143人。中国音乐学院将后勤服务工作交由社会企业经营,70名社会就业人员得到安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