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风化雨润八闽

2002-05-17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苏杰 我有话说

四月的福建,空气清新,阳光灿烂。记者踏着无边的春色,深入福建山区的屏南、建瓯和闽南沿海的惠安、晋江、同安等县市的部分乡村,采访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

玉山镇:“五送融情”解民忧

何谓“五送融情”?玉山镇镇党委书记吴成发告诉记者:“就是送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温暖。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

1999年7月,玉山镇新一届党政班子到任后,通过调研发现: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下基层少、为民服务差的问题;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群众致富愿望强烈但门路不多,民主意识增强但法制意识淡薄。

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五送融情”活动,他们在全镇68个自然村设立活动点,把镇里的干部全部下派到活动点任辅导员和宣传员,把政策法律、便民措施、农业实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农民家门口。

玉山镇岭后村陈家山自然村农民吴德海去年种了2亩反季节蔬菜,连种两次都因蔬菜得病而失败。他没有想到,只捎了个口信到镇上,第二天农技人员就赶了30公里路为他家蔬菜“看病”来了。通过农技人员指点,吴德海才知道菜病是因为他家菜地土壤酸性过高所致。症结找到了,他第三次种植获得成功。

屿头村:干部从“不得了”到“了不得”

在惠安县洛阳镇屿头村,林元冰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干部没学‘三个代表’,快不得了了(指作风、态度差,办事不规矩、出格),现在学了‘三个代表’,又真是了不得(指干部作风转变,为民办事本事大)。”他进一步解释说,以前村里干部作风差,老百姓不满意,我们以为这“病”没法治了。没想到“三个代表”作用还真大,教育了干部,把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拉近了。

谈起村干部办的好事,老林更是如数家珍:“村里的水沟水渠自1964年以后就没有畅通过,一下雨全村污水横流,一些村民家中也灌进水,苦不堪言。去年村‘两委’为村民办实事,把水沟水渠弄通了。现在村里是路平、灯明、生活上水平。”

东石镇:件件实事暖民心

记者在晋江市东石镇采访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光渺村的老党员、老游击队员黄荣彬已经70多岁了,年老体衰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经商失败后出走,两个小孙子留在家中与黄荣彬夫妇一起艰难度日,老少四口一直住在一间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破棚里。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开始后,市、镇、村三级联合筹资3万多元,为老黄家翻盖了一栋砖混结构的平房,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党员终于圆了自己的住房梦。黄荣彬在大门上刻下了自己的心声:“伟大的党”。

黄荣彬只是东石镇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来得到实惠的众多村民之一。这个镇针对富镇有穷村、富村有穷户的现实,在学教活动中启动了扶贫工程。镇里成立了慈善总会,建立了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网络,多渠道筹措慈善基金1440万元,在就业、助学、安居、康复等方面,对困难群众展开多层次、全方位救助。

庄安村:“老大难”问题终获解决

厦门市同安区新圩镇庄安村是一个让各级党委政府感到头痛的“老大难”村。全村有5个自然村,对于村小学的选址建校问题,意见不一,互不相让,矛盾越闹越深。

1998年7月,经镇政府协调,村“两委”成员通过协商形成了决议,庄安小学新址定在庄安自然村西林埔。姑井自然村村民60多人跑到施工现场闹事,工程被迫停工。

为了解决小学选址建校问题,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到各自然村,走家串户,对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纠纷。最后,镇党委、政府,区教育局等召开联席会议,本着有利于化解矛盾的精神,决定把新校址定在村部周围,此举得到了各自然村多数村民的支持。2001年7月15日,新学校动工兴建。一个拖了10年、困扰村里三届班子的“老大难”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据新华社福州5月1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