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钱塘筑桥强国梦

2002-05-18 来源:光明日报 袁李来 宋莹 我有话说

1937年12月,日寇的铁蹄气势汹汹地逼近浙江,黑暗笼罩着钱塘江两岸。12月23日这天,一声巨响如惊雷般响彻云霄,耗时两年半建成的钱塘江大桥顷刻间便轰然崩塌,随着滚滚钱塘江潮东入大海不复返。望着江面上腾空而起的滚滚浓烟,大桥的主设计建造者茅以升先生满含热泪地念道:“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这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既高又长的铁路、公路和行人三用两层大桥,它的成功建造凝聚了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智慧和心血。茅以升先生1896年出生于江边的小城——镇江,他早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科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任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为祖国和人民架设桥梁一直是他儿时的梦想。钱塘大桥是茅以升回国后把梦想付诸于实践的一个结晶。

自1933年8月开始,茅以升先生便受命赴杭着手准备造桥事宜。钱塘江古称“无底”,水深沙厚,变化莫测,且江面水流汹涌,波涛险恶,冲刷力大;加之当时建桥经费有限,施工期限急迫,这些都给整个建桥工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茅以升先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集体智慧,势如破竹般地解决了一道道难题。

譬如说,每一座桥墩下要打160根桩,总共9座桥墩就要打1400多根桩,若采取老办法,用汽锤打,一天只能打1—2根。后来他们经过周密的讨论研究,决定改用“射水法”,一昼夜就可以打30根桩,从而大大提高了工效。再如他们还运用“汽压沉箱法”建造桥墩。即用钢筋水泥制成重达600吨的箱子,准确地投放在已打进泥沙里头的木桩上,沉箱下落时筑墩身,墩身完毕后架钢梁,上下并进,日夜施工,终于在预期的时间内成功地在流沙不定的钱塘江上筑起了9座桥墩,为大桥的主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桥的两年半时间里,茅以升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期,为了监督工程的进度,他坚持以身作则,经常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甚至通过沉箱下水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及时修正施工规划方案。有一次,当他下到水深30米的沉箱里时,日机突然来袭,工地上立刻关闭电源,茅以升和工人们都被困在沉箱里。虽然大家都很沉着,但当时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等到升上水面之后,才知道是空袭的缘故。后来,他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在水下的处境,真是永久难忘!那位管电气闸门、坚守岗位的工人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1937年9月26日,火车像巨龙般从新落成的钱塘江大桥上飞驰而过。接着,公路桥也于11月17日竣工通车。从此,“人们可以双脚跨过钱塘江了!”钱江两岸人如潮涌,无不额手称庆。但是,正当人们为新竣工的钱塘江大桥欢呼之时,凶悍的日寇却将战火烧到钱塘江畔。难道,自己经过千辛万苦造好的桥,要留下来给敌人利用,使自己的同胞陷入更深重的灾难当中吗?不能,绝对不能!最后,茅以升先生亲自指挥人员在大桥上安装炸药,毅然挥泪炸断了这项足以令自己终生引以为豪的伟大工程。

桥断了,数载艰辛沉入钱塘江的滚滚波涛之中。此时,茅以升先生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但是桥可断,志不可屈。想当初自己远赴异国求学,不为功名、不求富贵,只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要为自己的国家造出千万人踩不坏、挤不塌、踏不断的大桥;而如今,茅以升又是为了国家,忍痛炸断了自己数年来的心血。不过,对着滔滔江水,茅以升先生立下宏愿:“不复原桥不丈夫”!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一定能够再让人们双脚踏过钱塘江!

从此,再建钱塘江桥成为茅以升先生最大的心愿。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座大桥的重建,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复兴的表现。1942年,茅以升先生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委派为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在纷飞的战火中重圆当年的梦。

许多年以后,茅以升先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中科院院士。回首往事,最令他引以为豪的,就是他两度设计修筑钱塘江大桥和当年的“挥泪断通途”。

钱塘江桥,茅以升先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