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中国企业家的心声

2002-05-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东京记者 陈志江 我有话说

张瑞敏和他创造的海尔文化也同海尔集团的名字一样成了世界著名品牌,作为第8次“亚洲未来国际研讨会”的特约代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踏上东瀛的土地,立即成了各媒体追逐的目标。当我赶去采访时,发现同时采访的还有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中国媒体,研讨会主办者日本经济新闻社更是捷足先登,已先于我们进行了采访。

当我们告之他太难找时,张瑞敏笑着说,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将各种应酬控制在最小限度,以便挤出更多时间到市场上看看,搞些市场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不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就意味着落后。美国人德卢克写的《21世纪的管理与挑战》这本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信息如何发达,一个领导者,不管互联网能给你传递多少信息,都代替不了你自己到现场驾驭情况。”

当记者问到出席“亚洲未来国际研讨会”的总体印象时,张瑞敏的回答颇令记者感到意外。他说,“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变化的亚洲,变化的中国’,而且集中讨论了入世后的中国。包括小泉首相和与会的外国领导人的讲话在内,大家都认为入世后的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带给亚洲和世界的是机遇,不是威胁,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我站在企业的角度看,作为中国企业反倒要增强一种危机意识。中国入世后,外国企业将大举进入中国,而且不仅是进入,它们还要以中国作为生产基地,面向世界。因为对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在世界版图内只剩下中国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了。占领了中国市场就等于完成了对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从这一点来看,对国内企业十分不利。因为再强的国内企业也只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国内企业要想打入国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非常困难。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将要面对的不是中国威胁论,而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的威胁。但国内企业大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瑞敏进一步分析说:“虽然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有11家,但这11家企业没有一家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而都是靠国家垄断扶植起来的国有企业,尽管它们规模很大,从职工人数上看都进入了500强,但效益不高。与国外大多数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后的外国企业所经历过的各个发展过程,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显得底气不足。现在中国国内企业一边要抓市场,一边要抓基础建设,困难很大。与外国企业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国内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海尔不求大,只求强。大是指规模,强是指效益。尽管现在距先进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高效益,海尔迟早能够进入500强。”

张瑞敏的一席话对国内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忠告。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除了海尔创造的坚持为用户创造价值;以变制变,在变化的市场中取胜;不断自我否定,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追赶目标;始终追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等海尔经营理念外,海尔人的危机意识和超前意识也确实是保证其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制胜法宝。

正是在这种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海尔在发展白色家电即网络家电产品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将自己融入国际化中,把企业办到海外。对此,张瑞敏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中国过去常说‘时间就是金钱’,现在我们叫作‘机遇就是金钱’。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企业必须设法走出去。走出去,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走出去,必败无疑。海尔早在中国入世之前就开始在美国办厂,为的就是防止入世后美国利用非关税因素设置障碍。我们到当地办厂,利用当地的技术、当地的人才和资本,生产当地所需的产品,产品为美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制造,你还能奈我何?”

在与张瑞敏对话时,我情不自禁地把他比作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经营之神——土光敏夫。张瑞敏说:“说到土光敏夫,我倒是最欣赏他说的一句话:‘没有垮不了的企业,没有沉不了的船。一切要靠人的努力。职工要付出3倍努力,干部要付出10倍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