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士兵到教授

2002-05-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 我有话说

按约好的时间采访刘志生时,他却在为学生补课。课后他抱歉地解释:“有几名学员昨晚执行任务,没能听课,今天上午抽空给他们补上。”

刘志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治工作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多年来他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和参编教材10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理论文章60多篇,荣获各级各类奖励20余次,今年又被分院评为中青年拔尖人才。然而谁能想到,刚入军营时,他还是一个学历近乎空白的兵娃娃。

二十几年只休过3次探亲假

1978年3月,年仅17岁的刘志生从陕西延川的黄土高坡走进了成都军区空军某部。二十几年中他只休过3次探亲假。他的履历中记录着他军营生活中奋斗的轨迹:当兵第一年就当班长,第二年全团技术大比武总共设了9个单项,他一人捧回来6个第一;第四年作为优秀士兵代表考到空军政治学院学习,三年后回到部队。时值24岁的他是全团当时最年轻的指导员,他强烈地感受到官兵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他发誓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党课上,他的《军营文化在基层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赢得了官兵热烈的掌声。后来他讲课的内容逐步扩展到写美术字、出黑板报、组织文化活动、欣赏文化艺术作品等,触角越来越广。为了让军营文化跟上时代节奏,他带领官兵走出军营,来到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们联欢、辩论……两年中,他把军营的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

用“三种力量”讲课

“看着课堂上学生们一双双紧盯着自己的眼睛,愉悦的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我打心眼里喜欢教育事业。”刘志生说,自1993年12月调入学院担任政治理论教员以来,一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领导与艺术”等4门课的教学以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部队官兵的许多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加上兵员成分多样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使政治思想教育入脑入心,有实效,一直是他不停琢磨的课题。在教学中,他独辟蹊径,紧紧围绕学员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编撰相对独立的教学材料,为学员认识、分析问题提供新方法、新视角。上课时,他从不回避学员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正视现实,辩证剖析。他认为授课要讲究艺术性。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刘志生执教8个年头里,除了必要的应酬和学院每年一度的教师节聚会外,他没有带儿子、妻子看过一场电影,逛过一次公园,甚至儿子发高烧住院打吊针,也无暇顾及。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琢磨书怎样教,学员们怎样爱听上。他将讲课的艺术性归纳为“三种力量”:用知识的力量启迪人,用语言的力量鼓舞人,用情感的力量感染人。

以人格风范感染启迪学生

刘志生深知自己是一名基层带兵人出身的“土包子”,要想不落伍,光耐得住清苦与寂寞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为此,不管在何处他都不停地孜孜求学。当年,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的报告大厅的过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有时去晚了,没有空座,他就将随身带来的报纸往屁股底下一铺,坐下就听,这样的情况不知有多少回。他的硕士文凭里凝聚着比常人多得多的汗水。

刘志生现在忙得很,每年除了本学院的课要上外,地方外请作报告的也较多。已是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立身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人格风范去感染启迪学生。他常说,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是相通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