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睦相处 和谐共进

2002-05-30 来源:光明日报 李瑞环 我有话说

我这次来访,适逢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30周年。我们欣喜地看到,30年来,中英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两国经贸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英国在华投资项目已达3110个,实际使用金额接近100亿美元,英对华投资居欧盟之首;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2001年达到103亿美元,英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贵国的许多人士,包括在座的英中贸易协会的朋友们,为促进中英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长期以来为增进中英友好作出不懈努力的各位朋友,对所有为中英合作作出贡献的各友好团体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英国是西方工业七强之一,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合作的空间很大。中国有着近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大量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据初步估算,在未来的5年里,中国将进口总额约1.5万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特别是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两国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我们热切欢迎英国企业界的朋友们到中国来开展合作、进行交流,到中国来投资经营、寻求发展。

为了促进双方的合作,必须加强彼此的了解。了解是友谊的前提,了解是合作的基础,了解包括对现状的了解也包括对历史的了解,包括对经济的了解也包括对政治的了解、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论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所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在座的各位多是经商的,是从事经济贸易的,做生意要讲发财、讲发展。怎么样发财、发展呢?“和”的思想认为“和气生财”,只有通过商量沟通工作,营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与环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坑害对方就等于破坏合作,应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谋取双赢。做生意要着眼整体、看到长远,即使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能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经商之道、发财之道、发展之道。

中国的“和”的思想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欧洲后,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推崇。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类似的看法还有很多,比如在德国学者莱布尼茨的《中国新事萃编》、法国学者伏尔泰的《风俗论》以及当代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著作里,都有这方面的阐述。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更趋紧密,世界的面貌更加快速多变、复杂多样,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人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众多的共同问题和挑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和谐共存、协调共进更加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如何努力克服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创造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如何妥善处置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化解各个国家、各种文明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世界的和谐与安宁;如何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这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了解中国的“和”的思想,可以为思索解答这些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提倡学习、借鉴、吸收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以促进自己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一贯重视英国在欧洲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中英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而且必须加强合作。我们是站在战略高度,并以长远眼光来看待中英关系的,希望双方多往来、多了解、多协商、多合作。我们愿意与英国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世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积极的努力!(新华社伦敦5月2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