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2002-05-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樊云芳、丁炳昌 我有话说

顺民心、合民意的好事

由槟榔树、椰子树、花灌木组成的绿化带,伴随着光洁的水泥村道直通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每户人家都围起了猪栏,修起了漂亮的厕所,用上了方便又清洁的沼气,原先猪、牛粪遍地、污脏不堪的庭院里,现在安上了“自来水”管,种满了果树和花草——这就是记者在海南省儋州市红山村看到的农村新景。

红山村是海南省近年来创建的近千个“生态文明村”中的一个。

“刚开始搞时,我认为是在搞形式,对它没什么兴趣。”——文昌市东阁镇福田村一位在该村生活了69年的村民这样说——“去年8月,市公安局、交通局、烟草专卖局等包点单位来村里,与村民们共建了一条长2.5公里的入村大道,硬化环村水泥路500米,安装路灯15盏,种植花木2800株,铺草坪1500平方米,新建文化室一间,排球场一个,做到进村有路、入户有道、路旁有灯、道旁有花,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我开始对创建生态文明村有了认识,对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感激不尽。”

这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扳着指头历数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脏乱差基本看不见了,道路硬化了,环境绿化了,村庄变漂亮了;二是环境改善后,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高兴得像过年似的,家庭里尊老爱幼,邻居间和睦相处的文明新风也在上升;三是党群、干群关系比以前密切了,因为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各级干部在为他们办好事,代表了他们的利益。“总之,这是件顺民心、合民意的好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创举,我们打心眼里欢迎与支持。”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塑造了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内涵之一。”海南省省委书记白克明这样总结。

发展经济是根本

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内涵还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即用足用好海南的自然条件,把种养加工作为一个生态链来设计,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优化融为一体——海南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寿祥如是说。“也就是说,决不搞单一的环境整治,发展经济才是根本。”

琼海市阳江镇边沟村利用空地种植槟榔110亩,种植胡椒100亩,年产值突破50万元。琼山市永群村位于偏僻的羊山腹地,长期无电无自来水,该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共筹集资金35万元,建电网、修村道,还自力更生搬挖山石1500多立方,移挖山丘4座,改造传统农业、兴建家庭小果园25个共计125亩,彻底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在三亚市凤凰村,记者看到楼房林立,花树满目,而过去这个黎家小村庄破败不堪,通过大建沼气池,户户改水改厕,发展种养业、运输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现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已经成为海南省农村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结合点,成为切合海南实际,体现生态省建设战略目标的载体,成为塑造海南形象的一个品牌。这种创造性实践,也已经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正因为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主动性很高。琼山市美傲村许多农户10多年来一直占用村道建小伙房、小柴房、小鸡舍,为创建生态文明村,村里组织了一次拆与不拆的民意调查,结果98%的村民同意拆,通过做思想工作,仅有的表示“不同意”的4户农户也同意了,一声令下,56间违章建筑三天内全部拆掉。

“‘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这个口号喊响了,就会避免强迫命令、形式主义。各市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攀比。省文明办组织检查评比,主要看三条:第一,领导是否重视;第二,在原有的基础上,人居环境是不是改善了;第三,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三多’,即花草树木多,文明新风多,农民收入多。”这是白克明再三强调的原则。

农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记者看到:文城镇三多村村民在公共活动场地、庭前院后按“小景点式”设计,建成“小景点式”园林村庄;宝芳楠村村民,改造村前椰林,铺草坪,修水泥曲径,还在椰林前面挖一个“生态池”,形成水绿荷美的“生态池式”村庄;沿海地区的演丰、演海、三江等乡镇创建了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庄;靠近水库、湖面和鱼塘的乡镇,创建一批具有湖光特色的生态文明村……

自1999年5月拉开序幕的海南生态省的建设工作,由于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正在逐步走向深入,“生态文明村是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细胞。只有我省绝大多数村庄都成为生态村,海南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省。”白克明这样认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