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任如山

2002-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记者 李术峰 巫奕龙 张知干 我有话说

提起福建惠安,印象是石房、陋巷、徐徐而行的“惠安女”……现实却是大相径庭,穿行在这里的村村镇镇,绿树掩映中,是一幢幢漂亮的小楼、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现代的路标、飞驰的摩托车……

“惠安一直在变化,但近两三年是变化最快的,想都不敢想。”许多群众这样反映。“为什么呢?”“干部行了!”朴素的4个字凸显了惠安基层干部实践“三个代表”、转变工作作风的良好现象;表达出老百姓对干部的巨大信任。

十年“修”路一朝成——实干得信任

洛阳镇屿头村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菲律宾华侨1999年回到家乡,准备投资数十万元,但看到村里的环境,接触了村里的干部后毫不客气地说了一句话:“家乡是可爱,但家乡不值得爱。”当时村里说办公益事业请他捐款,老人家拿出了5元钱,直摇头:“钱交给这样的干部不放心,怕让他们吃了。”两年后的中秋节,当老人家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所见、所闻使他大为振奋,又说了一句话:“共产党干部变了!”老人家这次慷慨地将900多万元资产交给了村里。

“这位华侨看得非常明白,如今村里的干部处处想着老百姓,干了好多实事,这样的干部谁不放心呢?!”讲完这个故事,村民林荫祖也为这么快的变化而激动。

“信任不是说服的,而是靠实干得来的!”杨私土,3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虽然看上去有些劳累和憔悴,语气却坚定有力。

东燕路的村民都记得,2001年初,东燕路终于开工了。在冷冷的风中,杨私土带领村班子成员举起铁镐,向路面挥去……就是这条路,屿头村三届两委“修”了15年。

“几乎每一届干部都要来看看,但都是只测了测,量了量,说句难度很大、不好处理就再也没动静了。”住在这条东燕路的村民杨柳波说,“村里让路边的群众捐钱,也没人捐,以前有过教训,捐了钱,路还是那样……”

守着这条又窄又脏的村路,村民吃尽了苦头,给它编了一首顺口溜:“道路不平,电灯不明,昼夜难行,雨天绕道行——干部不行!”

但这次“修”路不同了,杨柳波清楚地记得:看到村班子成员在工地上挥镐,村民开始无不惊诧,后来就意识到这次是动真格了,大家都自觉自愿捐款,他自己就高高兴兴地跑到村委会捐了3000元钱。

这条投资11万元的村路修好后,村里又流行开一首民谣:“道路行了,电灯明了,昼夜好行了,雨天畅通了,生活上水平了——干部行了。”

在一年的时间里,屿头村发动群众投入建设资金800多万元,修建道路20多条,新增绿地30000多平方米,增设三化厕所2座……原来脏乱差的村子一跃成为泉州市小城镇建设示范点。

400户拆迁风平浪静——公道得信任

2000年,一向平静的白沙村躁动了。

这是一个好消息:泉州市城市东拓重点工程——后渚跨海大桥将在这里落基,这也是福建省“8纵9横”“十五”公路规划的第一纵;这又是一个“坏”消息:大桥4000米长引桥将直穿村庄而过,需要动迁420个农户,村子的老坟地也要让道。

“必须赢得群众的信任,否则会出大事情!”村党支部书记陈俊杰深深明白:这个村庄自宋代郑和下西洋时就存在,民情复杂,根深蒂固,拆迁安置工作困难重重。

为确保大桥建设如期开工,为能够公正地处理400多个农户迁移后的利益,镇、村干部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带领工作队员卷起铺盖住进了拆迁地。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忍着村民不理解的冷言冷语,挨家挨户与村民谈心、听意见、摸情况,哪家有个什么想法,哪户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记在心里。

最后,制订出的拆迁安置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群众的利益,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所有涉及补偿、宅基地分配等群众关注的事务,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作业”,让拆迁户拆得安心,迁得放心。

整个拆迁过程,干部们扎实过硬的作风、深入细致的工作、廉洁公正的形象,深深打动了纯朴的农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有的未等干部上门,就自己带着一家老小搬进了过渡房,有的连夜亲手挖出下葬不久的亲人的棺木……420个农户、11876平方米房屋、700个骨灰缸、53具棺木,从动迁到全部拆除,仅用了短短的20来天,整个过程没有一名群众上访,没有一封举报信。

从“告状村”到“文明村”——责任得信任

一位老支书,一个年轻党员。

“要为父老乡亲谋利益,绝不碌碌无为混一生!”这是后海村党总支书记郑澄清1992年的入党志愿,当时他已43岁。

虽年已半百,两鬓染霜,记者眼前的郑澄清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业激情:“我是凭大家的信任上来的,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然而,多民族、多家庭聚居的后海村是出了名的“告状村”,郑澄清的工作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就在1998年,他的老伴还劝他:“你是棉絮被里不睡,要跑到蚵壳岩上翻跟斗。外面工程有钱不赚,回到村里当这样的无钱官,又要与人结怨,自讨苦吃。”其实,已有几百万家产的郑澄清完全可以坐享清福,然而,郑澄清想的是村里的1600多口人……后来记者知道,郑澄清老伴患有重症,常年卧床,最需要他的照顾了。他每天夜深人静时只能一个人默默流泪,出门都是高高兴兴,他不愿将这种情绪带给村班子。

2000年春,郑澄清遇到自己最头痛的事情。村里有4位老人对他的经济开发计划不满,并扬言要“告状”。郑澄清没有不满,而是把4位老人请到村广播室,和他们进行座谈,并通过村喇叭进行现场直播……最后,他的真诚打动了4位老人,打动了听广播的全村群众,群众的信任使村里的经济开发计划顺利实施。

77岁的郭廷土是最了解后海村历史的人了,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多年来,村务公开在后海规范开展,村级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由村民代表说了算;集体的每一次资产承包经营,都要由他们监督;村里的每一笔大额财务收支,更得经过他们的审议;大大小小的事务,还要写上公开栏,搬上村广播,让村民们都知道……

“班子一条心,领导一面旗,党员似盏灯,咱们老百姓真正是主人翁。”老人说,“这是后海村民最幸福的时期了,过春节,村民为党支部送上了一副对联:‘公仆有公心,主人能主事’。”

在后海村支部,墙上挂满了近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郑澄清最欣慰的一块是2001年6月中共惠安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文明村”牌匾。从“告状村”到“文明村”——郑澄清,这位51岁的老支书说:“不知这些能不能对得住老百姓像大山那样厚重的信任?!”

(新华社福州6月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