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土壤标本为何被打入冷宫

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集的全国土壤标本保存状况堪忧,人们不禁要问——
2002-06-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曾调动全国各地的土壤研究工作者,深入实地采集了120多个土类的珍贵标本。但近日,记者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一个仓库的角落里,挥去密织的蜘蛛网,看到了这些已尘封十多年的标本。如此珍贵的土壤标本被打入冷宫,这是当年参与收集和制作标本的人们所不愿看到的,更有违当年开展全国土壤普查的初衷。

标本从何而来

目前全国农展馆所保存的120多个土类标本,具有包含地域广、土样种类全、样品质量高、相关资料全的特点。可以说,从东北的黑土、青藏高原的高山漠土、淮海平原的潮土、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直到西沙群岛的磷质石灰土等等,一应俱全。这是我国土壤标本的“集大成者”,称得上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丰富的土壤标本库。

现已离休的章士贤是当年土壤标本工作的主管领导之一。他说当时收集这些土壤标本的时机非常好。1985年,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的支持下,由农展馆主持,对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典型土壤种类进行了全面的科学普查和标本采集。当时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到了各省市土壤普查办公室配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风气下全国大协作的产物。现在再要做这种牵动面如此之大的工作恐怕很难了。全国范围的普查工作已经结束了,实地采集土样也很难得到原来专业调查队那样的业务技术帮助,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当年,大学刚毕业的刘德雄和另一个同志负责指导协调各地土壤标本采集工作,六年中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的东南西北。时至今日,刘德雄依然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去西沙群岛取土样,是由有关部门安排,乘海军舰艇越洋过海的。去西藏和新疆等地进行实地采集土样时,还多次调用了直升飞机。想不到当年兴师动众采回的标本,如今却深藏冷宫人不知,刘德雄感慨万千。

珍贵从何谈起

土壤标本制作人之一的赵树恬女士说,这套土壤标本不仅种类全,而且制作的科学水平和工艺水平都很高。采集方法采用了荷兰国际土壤博物馆的土壤采集专利技术。先选定采集地点,再从土表垂直深挖1.2米,采用特殊工艺从土体剖面截取整段土样标本,经胶结加固处理后,形成1.2米长的整段标本(1200×200×100毫米)。在采集标本的同时,还记录了分析数据、拍摄了相应的剖面照片和反映土壤生成条件的大量环境景观照片,这些土壤标本也极具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

尽管土壤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由于施用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有些土壤会随时代演进而时刻发生改变,比如农耕土壤和城郊土壤等,而当年采集的这套土壤标本分别“记录”了某个时空点上的土壤状况,其中所包含的理化数据是十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应该得到妥善的收藏保护和研究利用,使之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像重视植物、动物、地质矿产标本一样重视土壤标本的收藏,把它当成重要的基础资料和自然遗产。英国的洛桑室验室有一套英国土壤标本,它已珍藏100多年了,作为一个基础的土壤参照系,每20年重复对原采集点作分析对比,藉此掌握全国土壤的长期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建议。

呼唤标本重现风采

限于全国农展馆的条件,这套土壤标本当初只展出过几个月就撤出展厅,存入库房。随后又因库房另有他用而被迫数次搬家。由于时过境迁,目前有的标本已出现破损,亟须得到补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生态专家、博士生导师闻大中认为,对这套土壤标本不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是科学资源的浪费。当时整个土壤普查花了几亿元,其结果不仅要有数据,还应有样品。如果样品不全了,整个普查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了。最好能把土壤标本当成档案来做,既可为研究人员的研究提供分析资料,又可对公众教育提供样品。

全国农展馆有关人士认为,农展馆现有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维持这套土壤标本的收藏和保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曹幸穗博士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同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筹建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室的可行性方案。要把这套珍贵的标本当作我国土壤演变的历史坐标,作为今后的土壤调查和延续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为国土资源整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