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五常的钱袋子是这样鼓起来的

2002-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特邀记者 齐光瑞通讯员 王晶 我有话说

曾有一段顺口溜儿是这样说五常的:农民访,工人闹,老干部天天上政府要,动不动老师就罢教,三天两头还上报,但不是表扬是挨告。为啥?钱袋子瘪。可到了2001年底,该市由原来的财政包袱高达2.1亿元的状况,竟一下子跃入黑龙江省县级财政收入十强县之列。是什么原因让五常的财政有如此大的飞跃?钱袋子怎么这么快就鼓起来了?记者近日赴五常市采访后,找到了答案。

五常市曾经有三笔糊涂账:一是财政税源究竟有多大?预算外资金到底有多少说不清;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混乱,村级债务和账目说不清;三是多年来通过开荒扩垦增加了多少土地和相应的农业税费流失情况说不清。这三笔糊涂账一糊涂就是多少年。该市历届班子想解决都没有解决了。以肖建春、刘文彬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不回避,不推诿,对三笔扎手的糊涂账,连砍了清人、清地、清税的三刀。

就拿第二刀来说,能砍下去也真不容易。五常市地貌复杂,山区、丘陵和平原共存,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交织。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耕地没有纳入正常管理。这不但造成税收流失,还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在审查农业税和耕地面积报表时,肖建春发现:全市统计的耕地面积是300多万亩,可纳税面积只有216万亩,那100多万亩土地哪儿去了?他们要求把这些地查清楚。

他们抽调市、乡机关工作人员1200多名,农村干部2000多人,以航测图片为依据,逐乡逐村逐地块进行全面清查,量得全市实有耕地346万亩,比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增加了119万亩。这次清查,既有效地解决了全市农村多年来积累的土地权属不清、“有地没税、有税没地”、以权承包等问题,也摸清了土地基数,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腾出了空间,而且增加了乡(镇)财政收入和村级积累,在不违背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每年可增加税收1000多万元,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数千万元。他们计划通过这部分增加的土地税费收入,实施村级三年“灭债工程”。到2003年基本解除全市村级3亿多元的债务,消灭空壳村。

其实,这个问题他们以前也试图解决过。如给全市农业税增加500万元额度,然后均摊到每户农民头上。但由于绝大多数“黑地”都集中在村干部、“屯大爷”等人手里,造成了有地的不交税,无地的反而交税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了农民强烈不满,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一年来,他们共清出200多还在占用财政开支的死人,并追缴偷逃税款700多万元。

在连砍三刀的同时,市委新班子开始认真理财。发现五常有很多“散碎银两”没有收上来,于是便果断地采取了清查农业税找回一块、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分回一块、加强罚没款管理缴回一块,清理偷漏税追回一块,抓工业企业增收一块、行政经费开支省一块、改革建设收费拿回一块、积极向上争取补充一块的8条措施,被机关干部形容为“8把耙子”。

还别说,这8把“耙子”搂下去,还真是立见成效。当月工资马上就按时发了,不仅如此,每人还涨了近100元。

五常市有两家纳税大户,均是享誉中外的制药企业。当葵花药业的老总来市里缴税时,见他们只缴纳500多万元,肖建春和他们玩起了“激将法”:

“你那么大的企业,一年才缴纳500多万元,显得多没有发展前途,争取明年缴个1000万元怎么样?”

企业法人露出一脸的难色:“你这不是难为我么?”

肖建春说:“我知道你的实力,如果你能缴1000万,我奖你一台奔驰!”

都是血性的汉子,见市委书记这样看得起他,企业法人也上来了兴致:“好,咱们击掌定夺!”

结果,2001年,葵花药业自己上缴了1200万元利税。而另一家企业华雨制药上缴了530多万元。两家大户均比上年超出一倍多。

2001年10月的一天早上,当地税局职工推开营业厅大门,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发现门外竟排起了一行队伍。开始以为又是来上访的,可上访哪有排队的?一问才知是一些工商业户主动来纳税的。这可是在五常历史上破天荒的!当记者采访一位当时在场的个体业户时,他神采飞扬地说:“不瞒你说,我过去曾领过人上访,可现在我却主动去缴税,为啥?还不是让市里领导感动的。当官的有正事儿,下边的人不敢胡来,老百姓心就顺,欠的工资也补了,你开买卖赚了钱,钱袋子鼓了,咱还有啥理由不纳税呀?又有啥脸再给人家领导出难题呀?”

朴实的话语透出五常百姓的实在和对市里领导班子的认可及理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