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02-06-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备受沙漠侵害的我国榆林沙区百万农民,近20年来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治沙之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从茫茫荒漠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农民石光银,是他们之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以自己辛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在了实处,落在了农民的心坎上。

近日,记者来到了毛乌素大沙漠的南缘,只见远远的一片绿树把毛乌素沙地远远地挡在了天边,总长15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如绿色长城锁住了流动的沙丘;成排的杨树、柳树和密密的灌木覆盖着沙漠,成为片片绿洲;在榆林的无定河、榆溪河两岸,昔日的荒沙滩,如今处处是大面积的高产稻田。

将荒漠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就是陕西榆林定边县的一个普通农民。

治贫先要治沙

石光银土生土长在定边县海子梁乡,从小吃尽了风沙的苦头。

“8岁那年,有一次,放羊赶上了沙尘暴,把我刮出10多公里,父亲花了整整3天时间才把我从内蒙古找到,可村里另外一个六岁男孩被风刮走却再也没找回来。”石光银的家被风沙驱赶着先后搬了9次。他深深地懂得,风沙是乡亲们贫困的根源。他立下了坚定的治理荒漠的决心。

治沙首先要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上取沙丘下的粘土做成连片方格状,使沙丘表面变得粗糙不平,然后营造固沙耐旱片林,在这之后既可以种植乔木,也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土豆等。

石光银从20岁担任海子梁生产大队长开始,就带领群众大面积治沙造林14000亩,形成了全乡的第一块沙漠绿洲。初战的成功,坚定了石光银向沙漠宣战的信念:“我要实实在在地干一辈子,治住沙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84年春,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石光银毫不犹豫地辞去了他当时担任的乡农场场长的职务,全家搬到了当地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荒漠化严重的榆林市个人承包治沙造林的第一个人。

要在3000亩荒沙上造林,光投资就得10多万元,仅靠自己肯定不行。石光银走东家串西家,成立了由7户人家参加的治沙联合体,组成了一个对沙暴宣战的坚强堡垒。

这一年春秋两季,他带领7户人家,冒着被沙暴埋掉的危险,在3000亩沙地上种下了用骡马和羊换来的树苗。恰逢当年天时好,浇了足够的雨水,八成多的树都活了。首战告捷,石光银备受鼓舞:“只要一想到沙漠能够变成绿洲,我就浑身是劲,再苦再累也心甘。”

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茫茫荒漠中,少数人的力量有限。石光银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他找到周围6个村的干部们商量,把附近的困难户联合起来,成立了股份制林牧场“治沙公司”,走一条户户有股、股股有利、多投多得、联合开发、共同富裕的路子。“治沙也有赚头!”

经济效益调动起了更多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连内蒙古那边的一些群众也被吸引过来。

治理近6万亩荒沙,前期投入至少要几十万元。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沙窝的穷苦人家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石光银背着妻子偷偷地卖掉家中仅有的84只羊、1头骡子,又向亲友借贷了一些,一个人就投入了9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治沙公司筹集到45万元资金,并迅速发展到127户、480人的规模。先进的体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15年来,治沙公司共治服了20万亩的荒沙,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石光银随后还搞起了沙产业开发,请来专家进行规划,建成了百亩育苗基地,培育美国大杏、法国葡萄、俄罗斯大粒沙棘、金丝柳等50多个品种的经济树种。还建成饲料加工厂、机砖厂、专业养殖场等小企业,并在县城开办专业市场,加工销售林产品。今年春天,公司又新建210间厂房,筹办绿色罐头厂,加工沙生植物沙芥、苦菜、沙葱等绿色食品,还同宁夏葡萄酒业公司达成意向,建立千亩葡萄基地。

希望蓬勃升起,致富路豁然敞开。如今,这个治沙公司,资产总值已达46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多万元。入股治沙公司的127家贫困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致富的石光银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本色。他投资近60万元扶助40多户山区贫困户,使他们户户有一眼机井,家家盖起了新房,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200元,增加到1200元。他投资数万元建成“黄沙小学”,使沙区贫困孩子走进课堂,让治沙的理想得到延伸。

石光银经过10多年的荒漠苦战,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4万亩,治理盐碱滩5.5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达91.3%、林草植被覆盖率为74.5%。这里的治沙成就还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1990年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治沙专家来这里参观考察,研讨治沙技术。石光银还被请到联合国国际防治沙漠化会议上介绍经验。

现在,石光银又承包了4万亩盐碱地和万亩荒沙进行开发。他决心在与荒漠的战斗中,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绿洲”贡献全部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