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中国航天测控第一站

2002-06-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本报通讯员 刘程 刘冰 我有话说


喀什,古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那里是中国航天网的最西端,是能够最早观测到我国中低轨道卫星回归的地方。建站34年来,总装某基地喀什测控站完成了我国48次导弹、卫星、飞船发射的测控任务,以48个百分之百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曾签署命令,给喀什测控站记集体一等功。前不久,记者慕名走进这个测控站,所见所闻,令人振奋。

用精湛技术勇创世界航天奇迹

1990年9月3日,代表当时我国航天科技最新水平的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B”发射升空。不料,卫星入轨不久,星上主计算机突然瘫痪,卫星姿态没有建立,太阳能电池帆板无法伸展,能源告急。

“喀什,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卫星测控中心发来紧急指令。

此刻,姿态倾斜的“风云一号B”绕过南极点,纵贯大西洋,自北极上空急驰而来。应急抢救的条件却极为苛刻,喀什站只有宝贵的14分钟。

如不能抢救成功,卫星将耗尽能源,成为一块漂泊在宇宙空间的“废铁”。

“第一次数据注入失败。”

“第二次数据注入失败。”

喀什站接到命令后,迅速展开抢救行动,然而不祥的讯息接连传来。此时,星上能源大量流失。时间也仅剩最后的1分钟……

“调整信息再次注入。”指挥员果断下令。这是卫星飞出喀什站“领空”前的最后一次注入。主控设备的无线电指令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射向“风云一号B”。反馈数据立刻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指令执行。”

卫星上调整姿态的主计算机随之切换到备用计算机,太阳能电池帆板缓缓打开,卫星得救了。

站领导介绍说:航天器应急测控是喀什站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仅2001年,他们执行临时下达的应急任务就有25起,其中19次是在节假日,次次化险为夷。

用过硬作风砺炼一支航天测控精兵

地震了,5.2级地震!

今年4月14日上午,喀什站正在跟踪我国“神舟”三号飞船留轨舱。突然,机房开始摇晃,继而一阵轰隆声由远而近,设备操作台吱吱作响,灯光明暗变换。但所有工作人员像铁钉一般牢牢扎在岗位上,屏气凝神地注视着屏幕上一个个跳动的数据。

留轨舱急速飞越喀什站上空。

10分钟后,跟踪圆满结束。大家这才发现,地震已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了。

在现场组织测控任务的副站长李再甫说:“测控机房就是战场,关键时刻,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不能有半点的惊慌和退缩。”

1993年10月,我国一颗返回式卫星即将返回地面。突然,跟踪信号中断,卫星去向不明。喀什站临时受命参战,迅速转换测控设备技术状态,向茫茫太空搜索卫星回收舱。

设备状态转换,需要更换8个部件、35处电缆接头,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而卫星20分钟后即将飞临喀什站上空。

形势异常危急。中队长申明祥、藏族战士小长命,背起30多公斤的高频箱,迅速爬上20米高的天线塔。大家争分夺秒,协同作战,终于赶在卫星进站前完成了设备状态转换。测控设备准确捕获目标,抢下了珍贵的跟踪数据。

1996年10月,超期服役15年的测控设备正在跟踪一颗卫星时,天线突然“咣当”一声止住了。

发射天线不转,意味着无法将数据指令注入卫星。操作手姚彦成不到10秒种就爬上20米高的天线平台。

发射机发出的微波辐射对人体具有强烈的伤害。姚彦成不顾一切,拼命转动手控摇柄,直至两手心的皮全部磨掉,血肉模糊,1吨重的天线终于沿着卫星飞行的轨迹缓缓转动,1000瓦的强大电波射向太空。

把百分之百镌刻在航天测控“西大门”

中国航天发射的时针指向一个撼人心魄的瞬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从酒泉大漠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90分钟以后,绕地球运行一周的飞船首次进入祖国的上空。严阵以待的喀什测控站立即捕获目标,进行跟踪,作出精确预报。七天后,在地面测控系统持续跟踪与控制下,飞船准确返回地面。

喀什站第九任站长陈永亮对记者说:“喀什站地理位置特殊,责任重大,成败攸关航天事业的全局。对每一次任务,我们都必须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守好祖国航天测控的‘西大门’。”

1994年,我国发射了一颗大椭圆轨道科学试验卫星,喀什站受命担负卫星重要弧段的测控任务。这颗卫星入轨的近地点高度为200多公里,远地点高度为36000公里。而喀什站的一套主要跟踪设备,仅适用于中低轨道卫星的测控,对卫星有效跟踪最大距离仅1万公里。按现有条件,当这颗新型卫星远离地球时,地面将无法对它进行有效控制。

牵住这颗“新星”!青年工程师陶峰担起了重任。他组织攻关小组,一个多月里,白天顶着日晒,拆装设备,测试仪器,夜晚泡在机房计算数据,设计电路,终于赶在卫星发射前完成了改造任务。

“跟踪开始!”随着一声口令下达,一束束电波很快捕获到目标。基地给他们发来贺电:跟踪目标稳定,测量数据准确。

翻开喀什站的历史资料,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该站在参加历次航天测控任务中,共跟踪卫星、飞船3800圈次,发令12000多条,注入数据3400多块,无一差错,成功率100%。(压题照片摄影:张桐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