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德国“社会伙伴”关系失灵

2002-06-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德国经济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德国目前经济预期指数开始上升,商业现状评价指数也在好转,经济增长前景乐观。然而,最近德国各个行业爆发的罢工潮给刚刚复苏的德国经济罩上了一层阴影。

5月份以来,德国各行业劳资双方开始就薪酬协议进行谈判,大部分行业的雇员方提出的加薪要求大大高于雇主所能承受的幅度,劳资双方的谈判几乎都陷入僵局。邮政工人罢工影响了整个德国的通信业务,上千万份邮件无人分送;上周末,柏林出租汽车司机举行警告性罢工,使进入柏林的高速公路交通中断数小时;建筑业雇员自1949年以来已有50多年没有进行过罢工,今年也加入了罢工行列;保险业自1919年在德诞生以来从未发生过劳资纠纷,其雇员日前也宣布要罢工。

造成这次大范围罢工潮的主要原因,是劳资双方对加薪水平的看法差异太大。大部分行业工会要求增加6%,而雇主只能接受3%左右。5月初,化工行业劳资双方最先开始谈判,经过马拉松式的会谈,劳资双方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最后决定今年提高工资3.3%。在德国,每年的劳资协议都是由在经济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冶金和电子行业率先在年内达成第一个劳资协议,其他行业都会以这两个协议为参照标准。今年化工行业首先达成的协议远远不能满足冶金行业工会的胃口,冶金工会称,化工行业的情况与冶金行业不同,冶金行业要求提高工资5%以上,如果达不成协议他们将以罢工形式解决问题。

德国实行劳资自治,雇主和雇员都有各自的组织。他们在不受国家干预的情况下签订劳资协定,这种劳资之间通过“对话”、签署“协议”的劳资关系,被称为“社会伙伴”关系。在德国,各工会与雇主联合会通常每年都要就工人和职员的工资状况进行协商,通过签订协议来规定雇员的报酬。同时德国也有规定,罢工者和被解雇者不能从失业救济金中领取失业金,工会会员的经济损失往往从工会罢工基金中补偿。这种规定无形中限制了罢工,促使劳资双方尽可能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德国这种协调性的劳资关系使劳资纠纷相对较少,罢工次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也要少得多。这在客观上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按照惯例,德国劳资双方的加薪谈判是综合该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和当年通货膨胀指数算出来的,那么今年的加薪幅度在3%左右应该说是较为合理的。但工会一方认为,近年来德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加薪幅度本来就不大,特别是随着欧元的使用,老百姓感觉涉及到日常生活的物价指数远远高于有关部门公布的2%。雇主方面也有难处,受美国和欧盟经济疲软的影响,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德国企业经济不振。大多数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作出裁员的决定。现在工会再提出大幅度加薪使企业难以承受。因此各行业劳资双方都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加薪幅度低于4%不仅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罢工浪潮,而且会影响刺激经济的消费需求,但加薪高于4%又会威胁到就业岗位和盼望中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年且卓有成效的劳资联盟关系的调整和协商机制也不管用了。

(本报柏林6月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