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音配像”是怎样拍出来的

2002-06-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海鹰 我有话说

5月16日下午2点,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在北京戏曲学校排演场,录制第317出剧目《二堂舍子》。记者在门口碰见了从天津赶来的高长德。高长德所在的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为“音配像”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无论刮风还是下雪,只要录制剧目,他们哪怕坐大巴也要赶到现场。高长德对记者说:“音配像工程是在李瑞环同志的精心策划和具体指导下,社会各方面大团结、大协作的成果。它运作至今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我们促进会的谢国祥同志就是为‘音配像’奔波操劳,刚刚去世的。我已经属于‘第二梯队’了,一定要把接力棒送到终点。”

一进排演场,记者就想看看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原声音带,没有它“音配像”是无法进行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王联生告诉记者,为了找到它,要到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研究机构,甚至到海外华人或名家后代那里去搜寻。经过多方努力,还发现了像《三字经》这样只演过一场的绝版。然后,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老带子再通过像钢丝录音机这样的老设备统一转录成广播专用录音带。几乎每个星期,王联生都要跑到北京,和中国唱片社的高级录音师刘怀萱一起,把各个版本中最好的片段合成一个最佳版本,再经过调音和消噪等多项工作,最后拿出一个供录像用的数码带。

当这个数码带放入音响设备后,录像正式开始了。四台摄像机从楼上楼下的不同角度对准了舞台。导演阎德威已经到了停在排演厅外的转播车上,他要在那里把不同的画面合成一个节目。

场内的舞台导演迟金声和马崇仁,紧盯着监视屏一点也不敢放松。两位都已经80岁了,一位是马连良的高徒,一位是马先生的长公子,还在像小时候拍戏那样亲密合作。两位老爷子忽然俯耳低语后,马上叫停,原来台上主演张克戴的纱帽的帽翅歪了。制片刘长江见现场没有合适的,就叫人回梅兰芳京剧团去取。借这个机会,马崇仁扶着发痛的腰,上台检查道具的准备情况。马崇仁告诉记者,袁世海先生因糖尿病住院的时候,还到现场拍戏,那时候他的身体还不大灵便,他说那就照我的上半身吧,不能耽误了戏的进度。李世济先生刚刚遭受丧子之痛,上午才昏倒过去,下午就来照常录像。主演王蓉蓉为了录这出戏,拿到本子就仔细揣摩唱念、气口和节奏。因为没有演过这出戏,她又请中国戏曲学院的蔡英莲教授排身段,还拜访原音主演谢虹雯先生,请她说戏。蔡英莲教授也到了现场,随时给她提示。

下午5时40分,在场内各部门人员的一片掌声中,录像顺利完成了。电视导演阎德威告诉记者,李瑞环同志利用休息时间,对录出的三百多出剧目反复审看,并提出建议,连镜头的运用都提出了十分细致的意见。京剧音配像借助现代传媒,走进千家万户,现在平均每周中央电视台都要播出400分钟以上的音配像节目,有几亿人次收看到了京剧音配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