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评某些人的“新包装”

2002-06-11 来源:光明日报 薛明 我有话说

曾几何时,人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学会了包装。而今不仅商品讲求包装,人也搞起包装来了。

人为什么要包装?为什么包装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手法越来越巧妙?这是因为包装能给一些人带来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的利益。

如今,某些人在包装自己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简直是惊人的,在包装“材料”上也从物质的扩展到文凭、职称等资格证书来了。如果说服饰包装给人带来的是生理心理上的满足,那么文凭、职称之类的包装给人带来的则不仅仅是荣耀,而且还有金钱、权力等附加值。正因为如此,当下的一些人便千方百计地做起了文凭、职称之类的包装,并为此上演了一幕幕闹剧。譬如,花钱买文凭的有之,请人代考研究生的有之,派人代读研究生的有之,没见过导师却堂而皇之拿到合法博士学位的有之,没讲过一次课成为教授的有之,没搞过一个科研项目成为高级工程师的有之;还有比这些做法更可忧的,那就是不少人对此已见怪不怪了。

商品的包装可以为冒牌货占领市场,假文凭、假职称之类的包装则为假人才打开了大门。它败坏了知识形象,玷污了学术净土,扭曲了科学精神,动摇了人们求知的信念。在一切造假活动中,可以说没有比造假人才更可怕的了。一个假人才不知会造出多少假事、假货。假人才的泛滥,不仅会造成知识界的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而且会造成不公平竞争,干扰人才培养。

假文凭、假职称之所以不绝于世,是有其复杂原因的。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有的地方用人片面强调文凭而不看实际水平,给假人才提供了可乘之机。有认识上的原因。在人才评价过程中,许多人错误地把高文凭、高职称与高层次人才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有教育体制上的原因。工厂不能出残次品,商场不能卖假货,学校同样不能培养假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目前有的学校教育质量检查还缺少有效的机制。有道德评价上的原因。在社会舆论评价上,人们对搞假文凭和假职称的人,往往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少假文凭、假职称是在合法的外衣下炮制出来的,所谓的“地方粮票”、“土政策”为一些人进行假文凭、假职称的包装提供了合法的条件。

假货是可恨的,假人才是可鄙的,如果听其自然,掉以轻心,等到假人才复制假人才的时候,就悔之不及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