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诚信成为一种国民素质

经济时评
2002-06-11 来源:光明日报 韩红星 我有话说

一个时期以来,“诚信”成了新闻媒体见报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打造某某诚信企业”、“打造某某诚信市”、“打造某某诚信省”等等。换句话说,“诚信”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一些企业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诚信的核心是信誉、信用。良好的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信誉来源于一个“诚”字,要求实事求是,以诚待人,以诚取信,“诚”是“信”的手段,“信”是“诚”的必然结果。

信誉及信用危机的产生,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的。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一方面,长期的封建统治,形成了以本位利益为社会标准的社会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凡是合乎本位利益的都是对的,为了本位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平等互利的原则始终没有成为国民的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长期的人治社会,长官意志、家长意志盛行,加之长期的农业经济,自由散漫的小农意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没有形成按规则办事的国民意识。诚信始终只是一种崇尚的理想,并没有成为现实的国民素质。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实事求是、取信于民。但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始终没有得到根除。官僚主义的实质就是不讲诚信,从“大跃进”的浮夸风,到今天的政绩“掺水”、欺上瞒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无一不是诚信问题。事实上,一些地区制假、售假成风,与当地党政领导和机关推行地方保护主义,默认、支持、怂恿不诚信都密不可分。至于民风中的诚信问题,不仅因为缺乏诚信的素质,而且还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影响,加之利益主题的多元化,惟利是图、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欺行霸市就见怪不怪了。别的不论,就上市公司而言,虚报资产、虚报业绩,“骗完政府骗银行、骗完银行骗同行、骗完同行骗股民”的现象时有所闻。中国股民被我们部分上市公司的行为伤透了心。

诚信问题绝不是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局部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全民性问题。尤其在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加强诚信教育、加强诚信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就教育而言,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诚信形象”教育。使国民充分认识树立诚信形象的重要性,把讲诚信,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作为为人处世、开展公共关系的立身之本。要把诚信形象教育作为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各种形式进行普及宣传。同时,有必要在小学到大学开设诚信教育课程,立足长远,把诚信培育为国民基本素质,培育为一种民族精神。

二是开展“平等互利意识”教育。产生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缺乏一个“诚”字,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极端本位主义意识作怪,缺乏平等互利的意识。在极端本位主义意识的支配下,其遵循的原则是,只讲个人、团体的利益。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胜利和别人的失败。为了自己的胜利,不择手段,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平等互利意识,是追求在主权平等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应有的利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双赢。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切坚持极端本位主义者,都是不择手段的,都是没有诚信的,其事业也是短命的。无论是政治、经济领域,还是生活领域,概莫能外。因此,加强平等互利意识教育,使之成为国民的基本理念,建立诚信形象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是开展“规则意识”教育。所谓规则就是统一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也就是法制。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法律准则,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基础上的行为规范,代表共同的意志和利益。任何虚假、欺骗行为,都将为法律所不容。只有建立起牢固的规则意识,形成按规则办事的素质,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理一切事情,那么不讲诚信的欺诈行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建立诚信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