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传统和面向现代

学者论坛
2002-06-11 来源:光明日报 洪修平 白欲晓 我有话说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有古今之分,又有中西之别,这是上一世纪新文化建设最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面对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如何处理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如何发掘传统哲学的价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成为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研究的内容来自于传统思想,其对象是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这一传统,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并不是传统的经学或义理之学的延续,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思想的现代重建来为新文化建设服务。客观地说,积极地面向现代,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然而,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的角度看,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从而对传统哲学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里可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哲学研究与当代新儒家所进行的传统哲学研究加以比较来进行说明。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国传统哲学是几千年中国封建小农经济、宗法社会的观念产物,缺乏现代性的因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当代新儒家则认为,传统思想和哲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生命的核心,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有现代性的资源,因此他们的中国哲学研究立足于对传统哲学的肯定与继承,强调“返本开新”。可见,同样强调继承传统,由于对传统哲学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对传统哲学怎样面向现代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就实论之,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说,既避免了全盘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又不同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其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设计是理性而具有建设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综合创新”说目前还仅停留在一种基本的思想原则和初步的理论设计,在落实到包括传统哲学如何面向现代这样一些实践性的课题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同时应该肯定,当代新儒家由于立足于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疏解,对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现代化是有重要贡献的。不过,指导思想的偏差与实践的缺失已为这种贡献大大地打了折扣,也成为其理论遭受质疑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传统哲学怎样面向现代,是一个至今仍没有解决好的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哲学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面向现代,这是新世纪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由于传统与现代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性概念,同时也包含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这一课题有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也蕴涵了新的解决的可能。

立足于传统才能够面向现代,只有面向现代才能深入研究传统,挖掘传统哲学的价值。我们认为,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需要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进一步地探索和互动。从理论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需要在总结传统文化和哲学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细密切实的文化理论,以期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真理性地追问传统哲学所要面对的现代为何,现代性包括什么,现代性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性等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去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与现代的关系,才能够真实地回答传统文化和哲学能否现代化,传统文化和哲学中哪些是传统的东西,哪些包含有现代性的因素和向现代性转化的可能,甚至哪些东西可以成为一种资源能够弥补现代性的不足、纠正现代性的偏差,以及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与时俱进的动态关系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表现出的独特风貌,它包括对一定哲学问题的关注,一定的思维方式,一定的价值取向等。中国哲学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要融入世界哲学的建设潮流之中,就必须对世界哲学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加以思考,参与到未来人类的世界性共同价值建构活动中。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以全球视野来观照中国哲学,这样也才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现代性。中国哲学的世界化进程,不应也不会使中国哲学丧失自己的民族性,反而会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交流和融通中得到强化和锻炼。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索,对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视;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对直觉领悟在哲学创造活动中作用的发掘,以及强调对立双方“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都将在未来世界哲学的建构过程中展现独特的价值,发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对世界其他哲学的借鉴,特别是对西方哲学知识论、逻辑分析方法的吸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将中国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得到充分地表达与解决,使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得到更为真实的展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