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也说“误读”

周四书话
2002-06-13 来源:光明日报 涂宗涛 我有话说

读《光明日报》2002年4月18日“书评周刊”载马斗全先生撰《说“误读”》一文,颇有教益。文中举出误读三例,前两例为对“大堰河”、“修禊事”的误读,良是,但第三例认为欧阳修《秋声赋》首句,将“‘欧阳子方’读作‘欧阳子’,将‘夜读书’读作‘方夜读书’,是一个极普遍的错误”。我却不敢苟同,以为有商榷的必要。

首先,欧阳修《秋声赋》之所以为众人所知,因它被收入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若因欧阳修“亦字子方”,就断定该文首句必作“欧阳子方,夜读书”,于文献无证。依照古人习惯,常自称名而不称字,不妨以《古文观止》所收全部“宋文”来考察。按《古文观止》共收宋文51篇,作者12人,其中在文内提到作者姓名者计13篇,分别是:王禹(字元之)《待漏院记》,范仲淹(字希文)《严先生祠堂记》,李觏(字泰伯)《袁州州学记》,欧阳修(字永叔)《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苏洵(字明允)《张益州画像记》,苏轼(字子瞻)《上梅直讲书》、《放鹤亭记》、《潮州韩文公庙碑》、《前赤壁赋》,苏辙(字子由)《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13篇文章中,提到作者自己姓名,分别作“王禹”、“仲淹”、“李觏”、“修、欧阳修”、“苏洵”、“轼、苏轼、苏子”、“辙”,无一人称字者。尤可注意的是,苏轼与欧阳修同时,苏在《前赤壁赋》中三次自称“苏子”,可见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自称“欧阳子”是符合当时习俗的。

其次,马斗全先生引清人傅山《霜红龛集》中的那段话,傅并无否定“今人读《秋声赋》,皆以‘欧阳子’为句,‘方夜读书’为句”之意,只是针对“偶有问者曰:‘欧阳子方’是何人?皆掩口嗤之”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他“及读别传,欧阳永叔亦字子方”之后,“乃知向人之问虽愦之”,即提问“欧阳子方是何人”的那个人虽然昏昧(愦愦),连断句也搞错了;“而嗤者正未必了了也”,即嗤笑提问者的人也未必了解欧阳永叔亦字子方的。再有一点,傅山所见“别传”,称“欧阳永叔亦字子方”,是否可信,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即使可信,对《秋声赋》首句,也不能因其字“子方”而断为“欧阳子方,夜读书”,因宋人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者只称名或姓名而不称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