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0%的国内市场份额是怎样得来的

2002-06-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宗立中国石油报记者 狄多华 我有话说

三代人不懈努力,30年心血缔造,10年市场打拼,兰州石化公司石化研究院研制出的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目前已占据了国内乙烯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80%的市场份额,成为该领域唯一敢与“洋剂”叫板的国产品牌。

刻苦攻关

随着石化工业的蓬勃发展,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成了中外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1963年,兰州石化研究院便立项与国外同步开始进行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的研究。那时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先不说设备的土打土造,单就资料的查取就相当困难,国外全面封锁,国内几近空白。受工艺限制,实验必须在阴冷的房间进行,同时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吡啶的奇臭。就这样研究人员往往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天,做了一个又一个试验,积累了一项项极其珍贵的数据。

科学无坦途。现任兰州石化研究院总工程师的李斯琴,算是加氢催化剂的第三代“掌门人”了。1990年前后她挑头开始新一代加氢催化剂研究,为了获取更多信息,了解国际前沿动态,她把60年代以后的《美国化学文摘》翻了个遍。接下来的日子,李斯琴和她的同事们一头扎进加氢催化剂的研究,一干就是10多年。

艰苦创业

由于加氢催化剂的高附加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各相关企业对此趋之若鹜。掌握主动权的客户,资金雄厚的外国公司,喊出了“用我催化剂,保你出国游”。兰州石化研究院对此望尘莫及,除了良好的产品性能、过硬的产品质量,他们只能靠自己真诚、周到、超前的服务。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们曾南下北上,一口气走访了全国大大小小18个乙烯生产厂;为了解决用户急需,他们曾用7天时间上“燕山”、奔大庆,有人在火车上冻得瑟瑟发抖;为了赢得用户的信任,专家们顶着炎炎烈日步行数公里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6次南下,好不容易取得了一客户的信任,对方答应使用兰州石化研究院的产品,可时间只有7天。科研人员上下齐动,领导坐镇指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借助中铁快运的神速,负责科研的院领导随货赶赴厂家协助开车,进口工艺线换上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催化剂。首次开车成功,不曾想,在置换第二批催化剂时出了问题,厂家产生了怀疑。院领导连夜动身,再返厂家,直插生产现场,指出厂家原料带水,必须置换下来。数小时的舌战和现场观察,厂家仍对停车换料不能接受,院领导急了,坚定地说:“按我们的方案办,如果不行,我院保赔!”

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该厂家因此也和兰州石化研究院成了生意上的好伙伴。

产品过硬

兰州石化研究院和用户之间是通过零距离接触后相识相知的。有一港商和内地某石化企业合作,用的是日本厂家的催化剂,数次谈判想让日本人降价都未成功。港商动了心思,带人到兰州石化研究院参观交流,并在北京组织该院新产品鉴定会。日本人听到后,坐不住了,主动找上门让利3000万元。说到这些,无论是该院老一代专家还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总很动情:“搞好我们的国产品牌,至少在与老外的谈判中我们也能多一张底牌。”

在日前召开的兰州石化研究院加氢催化剂首次用户技术交流会上,面对来自全国的20余家乙烯生产厂的技术代表,记者听到一个声音:兰州石化研究院开发的新一代加氢催化剂,完全可以替代同类进口剂,是我们首选的国产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