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为经济做了些什么

2002-06-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江苏,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著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以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产值,使全省7400多万人率先过上了小康日子。

这一切,无不与江苏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联。

“动”起来的文化更具魅力

江苏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早在1996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全省上下按照“把握方向,以人为本,软硬并举,争创一流”的思路,在精神产品生产、文化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高地缺乏文化高峰、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都原地不动地静躺在那里。

“十五”开局,文化建设怎么办?江苏开始在“动”字上做文章:首先是召开了全省文化发展战略暨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请省内外专家“会诊”江苏文化;其次是由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带队到浙江、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第三是在万事齐备后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下发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有关经济政策的意见;成立了省委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四大文化集团。

今年五月份,江苏做了一件让文化“动”起来的大事。这件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直接指挥,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国生牵头,由一位副部长坐镇,将南京博物院、爱涛艺术馆和全省10个市级博物馆的稀世珍品文物和全省各地的文化艺术精品集中起来,到北京中华世纪坛集中展出13天,参观者达40多万人。由于采取了市场化运作,展销结合,销售额也达到了400多万元。北京展出后,回到南京再展,应观众要求,最后又延展了20多天。许多看过展览的人说:“原先只知道江苏经济发展较快,没想到江苏的文化也这么源远流长。”还有人说:“怪不得江苏经济发展这么快,人才出得这么多!原来他们背后有这么浓厚的文化支撑着。”

一动皆动、一动皆活,上下联动、全盘皆兴。一场论坛,一次大会,一场展览……静态的文化资源走了出去,江苏文化大省形象化、具体化了。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这是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的名言,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回良玉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出投资环境,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可以出生产力。

一个生动的事例证明了他的论点。目前,台商投资内地的40%在江苏,而这40%里的80%又在苏州。问及台商为何看准苏州?台商直言不讳:这里社会治安好,文化底蕴深厚,人的素质高。

有人把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两个范畴。应该说无论大小,江苏人都尝到了文化的甜头。如科技对江苏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0%,对农业的贡献率达60%之多。教育更是江苏的骄傲。目前江苏高教占据三个“全国第一”:全省现有普通高校81所,居全国第一;现有在校本专科生60多万人,居全国第一;去年共招收本专科生26万多人,居全国第一。

是教育将江苏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江苏18至22岁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其中苏州市超过30%。江苏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了50%,千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80%。

江苏省委宣传部分管文化的副部长杨承志客观地说,广电、报刊、出版、文学艺术、文化旅游等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和辐射很直接。事实上是人文环境的总体影响。

据史料记载,《二十四史》中有传者两万多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人,约占1/3。清代114名状元中有49人是江苏人,占40%以上。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或与江苏有关,其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

应该说:没有古代名人的积累,就没有近现代江苏作家群的兴起;没有古代紫砂艺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宜兴紫砂产业的崛起;没有古代能工巧匠的刺绣手艺,就没有现代江苏苏绣、云锦及纺织业的兴旺。江苏精神产品生产“五个一工程”连续六届获得全国组织奖,同时以省为单位获奖数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这些都有昨天文化的影响。如果说,昨天的文化是今天的经济,那么,今天江苏文化的发展,必将为明天江苏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