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移民让城市更具生命力

2002-06-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徐 锦庚 我有话说

2000年12月,浙江省在北京招聘高层次人才活动中正式对外宣布: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此举表明,浙江省人才移民之门正式开启。

推进城市化的大战略

人才移民是宁波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之一。1999年,宁波出台政策降低进城“门槛”:从当年起,外地生源的中专以上毕业生可在宁波所属各县市落户。次年,宁波索性撤掉“门槛”:外地生源的中专以上毕业生可在全市落户。至于本科学历以上的中高级人才,落户宁波更是如履平地。

2001年,杭州市宣布撤消了人口控制办公室,凡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可以在杭州市先落户后就业。

温州、绍兴、台州、嘉兴、湖州,各城市纷纷打开人才移民之门,海纳百川,英才汇聚。人才移民已成为浙江各市推进城市化的一大战略。

建立博士后科研基地

作为经济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企业是人才的主要“消费者”,是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主要载体。浙江省在推行人才移民中,突出强调企业在人才创新、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主体地位,大批人才在企业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去年以来,宁波引进的人才中,有86.7%流向企业,其中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1998年,浙江大学博士后张耀洲教授到海宁市挂职担任副市长,这位曾为有项目而无资金苦恼的青年专家马上发现,许多企业有资金找不到项目,何不将两者结合?他的设想与海宁市领导一拍即合。在省人事厅的支持下,1998年10月,一个全新的产、学、研一体化载体——全国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基地诞生。随后,余姚市和台州市的博士后科研基地相继成立。

今年3月下旬记者在海宁采访时,该市人事局局长金楚森介绍说,科研基地建立以来,来海宁的博士后有600多人次,涉及180多家企业,合作项目62项,已完成23项,浙江大学一位姓郭的博士后为该市林果站解决梨树落叶问题,当年就减少损失2000吨,挽回损失300万元;某厂的一个技术问题长期攻不下来,一位博士后到现场,只用5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后科研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博士后拥有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效载体,而且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机遇。浙江大学教授吴天星来到余姚博士后科研基地,担任了宁波天邦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他用自己的技术开发出10大系列60余种产品,产品销售遍布26个省、市和自治区,去年销售收入1.7亿元,利润2100多万元。

留学生创业园区应运而生

在博士后创新基地建立的同时,另一种吸引人才的载体——留学生创业园区也应运而生。创建于1999年9月的宁波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设立在保税区内的留学人员创业园,迄今已有48家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接着,宁波又在开发区、科技园区设立两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到去年底,宁波已引进留学人员200多人,创办了60多家企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杭州、湖州、温州等地的留学生创业园区也相继建立。

万里负笈求索去,报效桑梓燕归来。大批留学生在浙江这块热土上建功立业。陈龙君、吴岱元、陈震洲三位来自美国硅谷的留学人员,2001年2月在宁波市科技园区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内创办宁波赛邦软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元,不到一年就使企业增值50倍,而一般传统企业要达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10年时间。

人才奔企业而去,企业因人才而兴。如今在浙江,出现了这样一个变化:过去,企业遇到困难爱往政府部门跑,往领导办公室跑。如今,企业则热衷于同专家教授、博士硕士“攀亲”,跑高校、跑科研院所、跑人才技术市场已成企业新时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