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名校 与时俱进

2002-06-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特约通讯员 王景刚 我有话说

风华正茂——华中农业大学又一批学子喜获博士学位。


编者按

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设立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即始于此时。1998年12月,江泽民亲笔为该校百年校庆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4年过去了,华农人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今天,本报特刊登长篇通讯,介绍这所百年老校的新成就。

百年名校,与时俱进。从湖北农务学堂,到华中农业大学,武昌南湖边的狮子山上,百余年书声朗朗,华中农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教育家和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百余年薪火相传,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百余年耕耘不息,为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2000年2月,沐浴新世纪的曙光,华中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领导,跻身高等教育“国家队”行列,从而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近,记者走进广阔而美丽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春意拂面而来。几天的采访后,记者的感受是:华中农业大学像一位“天然去雕饰”的美丽少女静静地“躲”在同样美丽的南湖边。这所朴实无华的百年老校憨厚、老实,任何华丽的语言修饰都显得苍白。所以本文的叙述也是同样老实的记录。但是,从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创新精神交汇融合,给这所百年老校带来了新的活力。

如今,华中农业大学学校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已由过去的单一农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整体水平已跃居到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前列。该校现设有生命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土地管理、水产、畜牧兽医、文法、工程技术、理学、园艺林学等9个学院和农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和农业化学、食品科学技术、外语等5个系,有43个本科专业。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人,其中本科生9000多人,研究生1500多人。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科建设篇:打造学科优势和特色

今年元月,教育部公布一批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华中农业大学申报的6个学科全部入选,在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居第3位。这6个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

3月,教育部又公布了高等学校增设的本科专业名单,华中农业大学申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又全部获准设置,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

该校学科建设成就由此可窥一斑。正是这所学校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农学博士和第一个果树学博士。现有博士点授权专业26个,硕士点授权专业4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4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其中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2个设特聘教授岗位的生物类学科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所仅有。

特别是该校的6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微生物学学科是由该校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陈华癸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40年创立的。在微生物农药、固氮微生物、应用微生物、菌植互作等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这个学科为主要支撑点,国家于1995、1997、1998年,先后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了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的前沿学科。在植物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动物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同类学科前沿。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该学科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在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方法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及其遗传机理、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作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作物分子育种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果树学学科是我国惟一的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在培养硕士、博士数量、承担的科研项目、选育和引进新品种及获奖方面,都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尤其是在品种选育和生物技术方面优势突出。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以猪的遗传改良为核心,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动物育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现代动物育种技术体系。

水产养殖学科是我国高校中率先建立的第一个淡水养殖学科点。在内陆水域增养殖、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水产动物生理营养、水产动物疾病与病害等几个重要研究方向上,承担了一批重大的科技项目。

记者旁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华中农业大学已经用现代生命科学等新学科改造和提升了传统的“农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学”了,“农科”专业只有8个,只占到该校43个本科专业的20%;第二,具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华中农业大学没有进入第一批“211工程院校”非常遗憾。但这也说明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

队伍建设篇:构筑人才高地

2001年10月30日,北京中南海灯火辉煌。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这里举办“转基因科技知识”讲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出席了讲座。被邀请讲课的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张启发院士分别从转基因技术的内涵、国内外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和产业化现状、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与前景、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及管理等方面作了介绍。

张启发院士是一名年青的科学家,1999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才45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在国际上率先用分子手段进行水稻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观点,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研究构建高密度水稻基因图谱的基础上,他开展了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水稻广亲合基因等功能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先后选育出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改良型明恢63、品质得到改善的新版珍汕97和转入了Bt基因的抗虫明恢63,所有这些都为分子育种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他因而先后获得瑞典国王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像张启发这样的院士,华中农业大学还有陈华癸、傅廷栋、熊远著。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华癸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高等农业教育家、我国土壤微生物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发现的根瘤菌被国际上命名为“华癸根瘤菌”,他主编的《微生物学》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以后多次再版,第四版还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

1991年7月10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油菜会议上,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把最高荣誉奖——“杰出科学家奖”授予一位中国人,他就是后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傅廷栋教授。在授奖仪式上,大会主席Robblen教授致词说:“傅发现的Polcms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不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Polcms)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育种实践。从1985年到1994年,加、澳、中、印、丹等国共审定(注册)22个油菜三系杂种,17个注明了不育系来源,其中有13个就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因此中外油菜界将它称为“傅氏波里马”。

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教授是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专家。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了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提高商品猪的出口创汇能力,他选育了瘦肉型“湖北白猪”等系列品种及品系,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近几年来,他在我国瘦肉猪的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方面又开辟了新的途径。他因此获得“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称号。

雄峙于人才高地的还有“长江学者”和一批优秀人才。

受聘于微生物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张承才博士是法国马赛第二大学教授,他所从事的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处于国际前沿,特别是在蓝藻细菌研究领域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受聘于果树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邓秀新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个果树学博士,他首次在国内创建从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到再生植株的全套技术体系,并使我国成为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目前他主持的柑桔研究所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柑桔体细胞对称和非对称融合技术体系。

动物医学专家、留德博士陈焕春教授在国内率先进行猪伪狂犬病研究,成功地完成了病毒分离、致病机理和鉴别诊断技术并研制出检测试剂盒。他分离的22个基因被美国基因银行收录,研制出了多种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诊断试剂,其中2种获得国家一、二类新兽药证书。

在华中农业大学940多名专任教师中,可谓卧虎藏龙,人才济济。除4名院士和3名特聘教授外,还有48名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1名博士生导师。有1人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获国际科学基金瑞典国王奖;5人入选农业部“神龙计划”;7人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3人获得“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记者旁白:1986年,张启发还是一个刚刚回国的博士。13年后的1999年,他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15年后的2001年,他走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开讲座。张启发的成长本身就说明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良好工作环境。目前,这所学校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45岁以下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占教授、博士生导师总数的28.3%和32.8%。谢从华、杨光圣、李奎等一批青年博士群体已在华中农业大学悄然崛起,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开始挑大梁。

教育改革篇:培植创新人才的土壤

今年5月25日,一场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华中农业大学拉开帷幕。在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李忠云宣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幕,校长张端品致开幕辞。接着,该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和李崇光、谢从华两位青年博士分别作了《农业科技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农作物品种改良》、《WTO与中国农业发展》和《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的专题报告,随后,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资助的11名大学生也先后作了《以MAS选育高赖氨酸含量的玉米种子》、《网络传播对现代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别山植被资源综合考察》等课题进展报告。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制定了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见。并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管理基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2000年首批立项了72项课题,300多位同学参与了科技创新课题,共有10余项成果获2001年湖北省优秀大学生科研成果奖。其中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林晓燕同学的论文《苏云金芽胞杆菌含不同质粒和不同基因工程菌的生长代谢热动力学变化》获得一等奖。今年该校又对第二批89项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加大了资助力度,资助金额10万余元。

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这是社会对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这所学校先后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行兼优”、“复合型、宽口径”等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如今,华中农业大学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年均在30%左右,其中生物学等优势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50%-70%。应届毕业生走俏人才市场,供需比达1:4至1:5,年度一次性就业率在96%以上。从就业单位看,有50%的毕业生进入大公司工作;从地域流向看,有一半的毕业生流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这也说明了华中农业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记者旁白:人才质量的提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结果。“九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名列前茅,主编20多种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持9项教育部“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计划”项目,是承担教材编写和教改项目最多的高校之一。先后有20多所院校到华中农业大学考察教学改革方面的成功作法。

科学研究篇:抢占“前沿”服务社会

今年4月份,科技部公布2001年度国家三大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入选课题,华中农业大学25项课题入选,位居武汉地区高校之首。

“九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24项,科技经费近2亿元,获科技成果奖122项,其中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8项国家级奖。成果的水平也比“八五”明显提高,在通过鉴定的成果中,有近30%的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4500多篇,获授权专利33项。

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和作物遗传育种方面,该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建立了系统的、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技术平台,已基本完成对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广亲和基因、抗稻瘟病基因、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分离、克隆工作,油菜硼高效基因的克隆进展顺利,创建出一批育种材料;在应用分子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系)方面,培育的转基因耐贮藏“华番一号”,是我国第一例通过商品生产许可的农业基因工程产品;重组大豆根瘤菌和高效苏云金芽胞杆菌分别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许可;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已完成中试生产和区域试验,正在申报国家新生物制品证书。此外,在油菜遗传育种、试管马铃薯、柑桔的细胞工程、链霉菌分子遗传学、猪的遗传育种等高效技术研究领域均取得新的突破。

“九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在湖北省60多个地县(市)及湖南、江南等省市,推广粮、棉、油、猪、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新品种30多个和应用技术100多项,创直接经济效益37亿多元。如该校傅廷栋院士育成的双低(低芥酸、低硫苷)冬播油菜杂交种“华杂三号”等,近年来在鄂、豫、湘、赣等省累计推广面积近5000万亩,仅此一项创造的经济效益就有10亿多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教授等取得的商品瘦肉猪科技成果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百个猪场,形成了年产商品瘦肉猪45万头的规模,年出口创汇达0.5亿美元。

记者旁白:华中农业大学年轻的新任党委书记李忠云无意中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2001年春天,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办了一个“九五”期间“863”项目展览。一些细心的湖北代表发现,展览几乎都是以课题组命名的,只有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课题是以单位命名的。因为华中农业大学一家就独立完成了18项“863”课题。沉甸甸的果实换来金灿灿的奖牌。华中农业大学先后被授予全国“国家实施‘863’计划先进集体”、“科技扶贫先进集体”、湖北省“科教兴鄂先进集体”、“科技扶贫先进集体”等称号,还有2位教师荣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桂冠。

基地建设篇: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

去年8月,国家科技部委托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100余名专家,对全国生命科学5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从研究工作和成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及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全面评估。在这次评估中,共有6个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并名列前茅。这是该实验室1996年被评为优秀后又一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在这之前的2000年8月,教育部对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进行评估,华中农业大学理科基地生物学专业点也被评为优秀,并且是参评的8个国家理科基地生物学专业点中惟一被评为优秀的专业点,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5个国家理科基地中惟一被评为优秀的专业点。

去年12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到华中农业大学考察,当她参观了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和听取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听说华中农业大学的工作做得不错,这次所见所闻,确实如此。这里学风很好,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真是了不起!”

长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始终认为,建设好研究与开发基地对提高学校科技工作质量、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至关重要。在国家有关部委、湖北省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创新工作,该校先后建立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92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依托农口建立的5个实验室之一。10年来,这个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际重要科研项目,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于朝气的学术队伍。目前已成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建的核心实验室与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了这个实验室。

为了促进成果的转化,华中农业大学还率先建立了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建有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武汉)分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果树脱毒种质资源室内保存中心等。

几年来,通过中心的孵化,华中农业大学一大批成果走向产业化,走向市场。如双低油菜,湖北瘦肉猪、BT农药、高效饲料、生物制品、试管马铃薯、超甜玉米等已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个以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车间为桥梁,从应用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开发的基地体系在华中农业大学逐步形成。不仅有力推动了主体学科的建设,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作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也正在建设中,科技园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四家企业。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主要开发动物疫苗等生物制品。公司建设中试车间的申请已得到农业部的批准。武汉联农种业科技公司。以研究开发优质油菜为主,已在湖北省内建立了5个良种繁育基地。武汉华大畜牧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开发畜禽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并销售种畜种禽、优质饲料等产品。武汉转基因植物研究中心。主要进行植基因的分离、克隆转化等,开展水稻等农作物转基因产品开发。

记者旁白:前不久,一份中国大学排名榜在网上和其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全国115所进入“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按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的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10项指标综合排序,华中农业大学排名在第45位。我们姑且不谈这份排名的权威性,仅从名次来看,还是比较恰当地反映了这所农业大学的整体水平的。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华中农业大学由原来的单一农科院校发展成为如今这样一所多科性并向综合性迈进的重点大学,她向世人展示的成绩是不言而喻的。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21世纪,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并面向世界时,摆在每所大学面前的都是新的起跑线。华中农业大学正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审视过去,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胸怀笑迎未来。学校领导表示,将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主体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学科研并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我们期待这所百年老校再创新的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