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移民研究第一家

2002-07-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铭 特约记者 盛晓艳 通讯员 吕志豪 我有话说

把移民当做事业来奉献

很多人都知道,工程的移民工作很重要。但是这项工作到底有多重要,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也许,这么一组数据能够说明一点问题:

三峡工程总投资为970亿元(1993年5月价格),其中用于工程移民的资金为400亿元;黄河小浪底工程总投资为347.46亿元,其中移民资金达86亿元。

高速公路、铁路、水库、城市道路、电厂……很多工程用于移民的资金占到工程总投资的10%-20%,三峡工程移民资金更是占了43%之多。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移民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部分移民的生活贫困。据统计,在我国1985年以前因水库建设移民导致贫困的人口就达300多万。

实地调查是移民科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严寒酷暑、春夏秋冬,穿行在荒山野岭,露宿在偏远山村,对移民中心一班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在三峡移民安置规划的外业调查中,施国庆等一班人踏遍了巫山县的山山水水,走村串户,征求意见,和移民干部同吃同住,一干就是两个月。为了获得移民的第一手资料,在广西百色,在贵州苗寨,在小浪底库区,在雅垄江锦屏彝乡,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村镇不通车,就走上二三十里;晚上没有地方休息,就睡在猪圈旁边……

移民中心负责的许多涉及移民研究的工程项目中,都是准备争取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贷款能不能批下来,就看移民计划报告能不能通过世行和亚行的审查,这一关过不了,贷款计划就要泡汤。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完成的移民计划和外部独立监测评估报告无一例外地过了关,并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近10年来我国利用世行、亚行数百亿美元贷款的许多项目中,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把移民当做科学来研究

“重工程、轻移民”,一直是工程建设中的通病。在不少普通人的眼里,移民工作只是查查户口、量量房屋,给几个钱了事,没有什么理论、技术可言。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改变了这个思维定势,而且把这项“工作”变成了一门“科学”。

河海大学1988年开办了全国第一个移民专业方向本科班,此后他们又接二连三开创了几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工程移民研究学科方向;开设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门《工程移民学》课程;培养了全国第一批移民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为全国100多个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单位培训了2000多名从事移民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此外,移民中心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写出了近10本专业教材和著作,移民已成为河海大学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

用科学架起国际交流的桥梁

工程移民是世界性的难题,尚无固定的成功模式,中国在工程移民政策、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移民科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的重任。

1993年,他们承办了中国移民领域第一次国际会议——水库移民安置国际高级研讨会,其后的5年内,他们几乎每年都和世界银行合作举办一至两次移民方面的研讨会或者研讨班,邀请国际专家到中国讲学。今年5月,他们又承办了由水利部移民开发局、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共同举办的“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150位国内外专家参加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是移民科学领域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和提交论文最多的国际会议。

1996年和1998年,移民研究中心翻译出版了《移民与发展》和《移民重建发展》两本书,将世界银行移民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社会政策高级顾问——迈克尔·塞尼博士的著作介绍给中国,他们翻译了亚洲开发银行的《移民手册》和一大批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国际机构的重要文献。这些资料被许多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单位所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