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2002-07-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孙继成 杨纪荣 我有话说

著名教育家、原山东大学校长、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吴富恒教授离开我们一年了,然而他的教诲、学识、为人和他对教育的痴迷,无不深刻而清晰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鞭策、激励着后学者。

献身教育事业

吴富恒1911年生于河北滦县一个教育世家,193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教育心理学,同时随欧美杰出文艺批评家瑞恰慈教授进修语义学和文学批评。194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教育学硕士学位。时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他毅然回国。1943年,应聘云南大学英语系教授。1952年他任山东大学教务长,1959年任副校长,1978年任校长。

吴富恒任副校长期间,长期分管科研工作,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大力培养师资力量,建立科研机构。在理科方面,建立了晶体、磁学、原子物理、量子化学、有机硅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如今的晶体材料研究所已成为国家晶体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在世界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年年轻的晶体实验小组的科研人员蒋民华,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他谈起吴先生时满怀感奋:吴校长是我们晶体所的“保姆”,是他的支持和爱护,才有了山东大学晶体所的今天。

吴富恒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也作出了杰出贡献。1963年,他在山大创办了第一个美国文学研究中心——美国现代文学研究室,他兼任主任。1978年,他在山大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美国文学研讨会;1979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他被推举为会长,同时创办了会刊《美国文学丛刊》。在吴富恒的努力和推动下,山大成为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重镇。

“文革”后的1978年,吴富恒出任校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任职伊始,他组织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研讨会,在全国高校乃至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思想整顿的同时,他又着手建立了以他为主任,郭贻诚、萧涤非、王仲荦、王祖农、潘承洞等知名教授为副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调整并新建了重点学科科研单位以及实验中心、电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他出访美、英、德等国的著名大学考察教育,并派出200余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如今这些教师都发挥出骨干作用。他还聘请上百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并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日本山口大学等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富有成效的对外交流,使山东大学在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树立了令人瞩目的良好形象。

由于科学的管理,在吴富恒任职期间,文科有42项成果获奖,理科有128项成果获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0项,山东科学大会奖27项;山大由原来的9个系、23个专业,发展为16个系、38个专业,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育人重在育德

谈及大学生教育,吴富恒语重心长地说,大学生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历史上许多名人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永远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至理。其次要与中国的历史认同,中国历史是世世代代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共同创造的。个人虽然渺小,但对国家的点滴贡献却意义重大。三要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四是要面向世界,加强对外开放意识。五是要理性地认识自然界。

吴富恒在大量调研国外社区大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依靠地方力量普及并发展高等教育的设想。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不能满足需要,为使更多人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依靠地方发展“社区大学”已具备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从教育一线退下来的教授是一批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为“社区大学”增加了最佳师资。吴富恒的这一倡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吴富恒先后协助山东肥城成立了“肥城职业学院”,在寿光开办了“齐鲁职业技术学院”等。

教育是吴富恒的终身事业,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了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