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阴:培育人才“绿地”

2002-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 本报特约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刘荷芬 我有话说

无锡的江阴,虽是县级市,但到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江阴是全国唯一拥有10家上市公司的县级市,是江苏省的首富县,为何具有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关键在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培育“人才”这块“绿地”。

靠“读书工程”强素质

江阴市委副书记嵇克俭告诉记者,现代文明城市不仅是环境美、群众“富口袋”,更重要的是市民“富脑袋”。

1995年初,江阴人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家庭读书工程。与之“配套”,江阴每年举办“读书节”、“读书知识竞赛”、“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踊跃参与。三房巷村的卞汝庆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每年都参加“读书节”活动,坚持自学会计知识,当上了村会计。“书到用时方嫌少”,他常以此督促儿子多读书、读好书。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已考上苏州大学财经学院。

读书成为江阴人的时尚,进入市民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书橱,江阴70%的家庭有书橱,订阅两份以上报刊,拥有300册以上书籍。

“没有围墙的学校”育专才

为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江阴企业对工厂的设备、工艺进行革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大企业办起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中小企业纷纷依托职工大学和乡镇成人中心校培养所需人才。

位于江阴市申港镇的申港成人教育中心,是中国农村第一所成人教育中心,20年来累计培训农民10.3万人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教育大世界”。这所学校紧跟企业需求,迅速调整办学思路,设立了电子工程、化学纺织工程、经济管理等7个系15个专业;在教学上增加实践课,聘请乡镇企业领导及当地文化名人作客座教授,举办专题讲座。

江阴市教育局局长刘忠耀告诉记者,近年来,江阴市、镇两级先后办起了32所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村办、厂办的技术学校达800多所,全市70万劳动力平均每两年就可接受一次正规培训。

设“绿色通道”揽英才

“我们力求为人才创设高质量的‘软环境’,让他们乐于在此创业。”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管海燕说,“对人才的引进,江阴靠两条腿走路”。

对于重点工程、高新技术及支柱产业急需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江阴用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对于引进实在有困难的,江阴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使各类人才在这块创业“热土”上都有用武之地。在江阴,许多企业集团都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开辟了一条条人才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法尔胜集团通过评“企业学术带头人”,让拔尖的人才脱颖而出,着力培养企业自己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绿色通道”为江阴广纳贤才。目前,江阴已拥有博士、硕士等高科技人才1138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503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到2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