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圆老区人民的大学梦

2002-07-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赵学俭 我有话说


伊廷夫,1950年3月生于山东蒙阴县。1974年2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93年任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2000年9月调任临沂医学专科学校任党委副书记、校长。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0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今年4月,记者前往山东临沂医学专科学校采访时,校长伊廷夫就告诉记者说,我们是“小大学”敢办“大事情”,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了山东省高校第一家附属眼科医院,该院设施世界水准,服务高质量,并开设了“视光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二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的前身是青岛医学院沂水分校,1966年在革命老区沂水县城创办,1982年迁至临沂并改称现名。伊廷夫说,学校始终把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放在首位。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最重要,在这里低俗文化没有市场,我们倡导文明校园文化,“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主调。1999年,在山东省组织的“文明校园”评估中,专家组通过三天的考察,给全校学生的评价是:“令人满意的高素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

伊廷夫说,从高等医学教育的本质看,“专科”这个层次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落后于时代要求。医生这个职业,既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又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如今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对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计划经济时期短、平、快式的培养人才模式已经过时,医学专科学校必须在改革发展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对此,社会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作为沂蒙革命老区一所医学专科学校的校长,感到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对促进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战争时期,老区人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今天,1000多万人口的沂蒙老区,医学教育远远跟不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伊廷夫认为,后勤不是“包袱”,是学校发展的保障。临沂医专运作之初,稳妥地实施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按照“小机关、大实体”的格局和行政管理与服务职能分离、企业化模式管理的原则,组建了三个经营服务实体,并实现了与学院的实质性剥离,变拨款制为收费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学校的学生公寓从设施到管理、服务质量受到好评,2001年,“山东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成为山东省高校学习的样板之一。

在持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实现规模与效益、质量的有机统一、同步提高,是高校管理面对的一大课题。伊廷夫认为,只要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学为本、质量立校,才能把学校办成一所以教学质量而著称的大学。

伊廷夫最后说,就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是当务之急。我校已有36年的办学历史,我们有能力、有实力把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办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圆老区人民的大学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