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

2002-07-13 来源:光明日报 王菁华 我有话说

青岛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青岛有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四所大学,在校师生员工10余万人,若计入已走进社会的毕业生,那么四所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已达几十万人,他们对青岛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校是一座城市的人才与科技源,其中活跃着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一、大学文化到城市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它是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的共同理念(大学精神、校训)、群体意识、学校氛围(教风和学风)和行为操守等,这种文化是通过大学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人们主要通过这些校园文化特征来识别、评判大学的格调。大学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灵魂。

文化是提升一个城市品位的重要内容。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居民对文化的要求就会越高。因此,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延续这个城市的文化。借用我国多数辞书对于“文化”的流行界说,我们可以对“城市文化”做这样一个简明的解释: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而言之,城市文化包含着城市活动中的一切事物和城市人的行为方式、心智状态等等。城市文化具有多维度、多元化的复杂结构。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

二、高校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

青岛自1891年建置到20世纪末,已由一个荒僻的小村发展成了集众多美誉于一身的名城。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对于一个确定了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目标和急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竞争的沿海开放城市来说,青岛所应该采取的基本发展对策,仍然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化最关键之一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青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每万人拥有大学生600人,推进教育、科技产业化,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作为知识的集散地,技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摇篮,为社会输出文化和人才,也代表城市吸纳知识、信息、人才,是城市吐故纳新的场所。高校输出的文化和人才不仅表现为造就最优秀的公民,而且还承担公民的终身教育。有资料表明,驻青高校的毕业生90%留在青岛工作,因此,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上的经济”。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创新是核心概念,技术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构于五个基本基点之上,即教育科研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创业中心、创业投资和中介机构服务的网络。根据创新理论,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用性的开发研究,是城市创新体系的基础力量,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形成资源储备。

总之,高校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它是科研、教育和培训的基地,承担城市中公民的终身教育,还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者。

三、从高校文化到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建设

“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担负着整合城市其他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在目前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就不可能引起包括本市市民在内的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其他一切资源也将失去活力。形象定位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优势,二是把握主线。因此,青岛的城市形象定位既要突出优势资源和张扬个性,又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城市功能,这是硬件;二是城市文化,这是软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城市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

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城市的文化与形象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文化与形象建设。从地理位置来说,高校分布在城市的各社区内,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设高校文化,可以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高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工程,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相对于其他群体文化来说更具理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必将受到社会的关注。如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的“形象工程”,就是在充分研究学校的各种文化、形象资源,明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在市场中的运作经验(如企业文化建设和CIS设计),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具体操作。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人群的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在“形象工程”中称为“穿越行动”。

从在校学生到毕业生,从教师员工到校外兼职人士和相关机构,这是两条高校与社会的“血缘纽带”。高校在吸收城市文化养份的同时,又把自己的观念输送给城市;在繁荣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伸张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作者为青岛建工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长,副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