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破“瓶颈”求发展

大学校长访谈
2002-07-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刘书瀚,195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上世纪90年代初负笈东渡,先后获日本国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归国任教于南开大学。现任天津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秩序。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加入WTO及对产业的影响》(日文版)、译著《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分析》等。

见到刘书瀚时,他正忙着指挥天津商学院机关的整体搬迁:“我们要把办公楼全部腾空,为全校教授每人都配备一间研究室,为他们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把机关各处室集中在一个工作平台,也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协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服务工作的透明度。”

近一段时间里天津商学院新闻迭出:年初,他们启动了引进人才的“千百工程”——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从国内外引进100名高水平人才;不久前,学校又提出“让天津商学院教师率先成为有车族”,在高校中最早为教师设立了“购置汽车补助金”;近日,他们又决定为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配备专门的研究室和笔记本电脑……刘书瀚说:“出台这些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今年初,天津市制订的“高等教育‘十五’期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工商大学。天津商学院的师生员工闻讯群情振奋,而初掌“帅印”的刘书瀚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说:“天津商学院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在办学规模、综合实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教育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天津商学院还要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目前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就是人才匮乏,因此努力在较短的时间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素质优秀、数量充裕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

“现在,让优秀人才在天津商学院‘来得舒心、留得安心、干得顺心’,已经成为全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并落实在每个人的工作中。”刘书瀚说:“因为大家已经认识到,只有突破人才‘瓶颈’,天津商学院才能求得大发展。”

把天津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工商大学,着力点要放在哪里?刘书瀚对此胸有成竹。他告诉记者,近几个月来,天津商学院的全体教师、干部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工商大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加强学科建设,形成鲜明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思路。

刘书瀚认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如果将之比喻成一座三位一体的大厦,学科建设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最近,我们通过对全校27个学科专业进行论证,决定把具有雄厚基础与实力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等4个学科纳入学校‘十五’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了6个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学科,加大建设力度。学校对这些学科在研究方向、师资队伍、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年度分解。”

“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踏实苦干,天津商学院就一定能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工商大学。”刘书瀚语气坚定,目光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